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展览会由黄松先生举办

他首次将中国的汽车产品——北京212越野车介绍到法国,他让法国汽车第一次使用了中国的配套产品——哈尔滨生产的汽车蓄电池,他举办了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展览会,他参与了中法神龙合作项目的谈判,他今天仍在为中法汽车合作而奔波,他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见证人。

香港索菲纳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松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不应被忘记的人,他以自己特殊的身份,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以下的采访来自于2003年的新闻资料)

黄松先生谈起中国汽车工业依然是那样一往情深。对他所经历的那些历史,他如数家珍。

佛殿上展时装:在中国举办第一个汽车展

在索菲纳有限公司北京联络处的接待室里,一张1980年在广州召开“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及其92个配套厂”展览会期间拍摄的照片。作为组织者,黄松先生感慨万分,他说,那时在中国,轿车仍被打上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烙印,举办这样的展览会难度极大,有点像在佛殿上展示时装一样,不合时宜。

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国内全面而详细地了解一家外国汽车公司,开创了外国车商在中国展览产品的滥觞,黄松先生也因此成为外国汽车行业人士中最早推开中国大门而入的人。

黄松先生出生在柬埔寨的华人家庭,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大学留学,后被西哈努克国王保送到莫斯科深造电影艺术,20世纪60年代末到巴黎大学学习,获得社会学学士学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商,并加入法国籍。作为华人,黄松先生对中法贸易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972年,在巴黎举办的中国产品展销会上,他首次将中国的汽车产品——北京212越野车介绍并销售给了法国客户。此后,黄松先生又以补偿贸易的形式,把哈尔滨蓄电池厂的1万台汽车蓄电池出口到法国,法国汽车第一次使用了中国的配套产品。

1972年,黄松先生首次参加了广交会,并开始与中国一些外贸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他是法国市场上第一个中国荔枝罐头和玫瑰酒的总代理,他促成了中国的牛蛙出口,他是第一个把中国大白菜空运到法国的人,让法国人喜欢上了大白菜,他在法国举办了多次中国土特产展销活动,为中法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中国当时的一机部邀请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访问中国商谈合作建厂事宜。此时,黄松先生以其对中法合作的真诚、个人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商业素质,以及对中法两国文化的了解和独特的身份,受到了雪铁龙公司的信任,成为雪铁龙公司在中国的联络人和专员,从此开始了他在中法汽车合作领域里漫长而艰辛的工作。

不断寻找结合点:漫长的谈判

谈到雪铁龙公司专员的工作,黄松先生感慨万分。1978年至1992年,正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在自觉和不自觉中由封闭走向开放,经济政策不断地在紧缩和放松之间调整,经济形势也是在巨大的起伏跌宕中发展,因此,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成为谈判的关键。

在中国,黄松先生首先遇到的是观念上的差异。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许多人对轿车的大众化消费还不理解。当时就有一位中国官员对黄松先生说,轿车不适合中国国情,因为它是一种奢侈品,为什么不优先考虑在农业机械和拖拉机上进行合作?正是在这种轿车引进定位不明的情况下,黄松先生的谈判生涯在1978年至1988年的10年间,一直是在不断的失败中度过的。

1979年,正是中国经济复苏,基本项目大上快上的时期,雪铁龙公司与上海拖拉机公司确定了一个引进最新设备、年产20万辆轿车的合作意向,并开始围绕这个项目进行展开洽谈。但面对过热的经济,随之而来的1981年的国家经济调整使原来谈判的基础彻底崩溃了,合作目标一下子减为引进二手设备、年产2万辆。雪铁龙的上海项目遂告失败。

但这仅仅是失败的开始。在1981年以后的7年间,黄松先生穿梭往来于法国和中国之间,行程几十万公里,为雪铁龙与中国的合作奔波,先后与广东、北京、南京、长春、西安、贵州等地的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接触和谈判,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10年间,雪铁龙公司接待了60来个中国代表团,也向中国派出了60来个代表团进行谈判。

总结这段历史,黄松先生认为,失败的原因是雪铁龙公司来中国太早了。因此,雪铁龙公司的思路总是跟不上中国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当雪铁龙公司决定跟着中国政策上马时,中国的政策已处在下马的时期了;当雪铁龙公司决定跟着下马时,中国的政策又已经处在上马时期了。在产量意向上,从20万辆整车骤降为2万辆,又变为30万台发动机,最后又转变为30万辆轿车。在设备引进方案上,从引进新一代的先进设备,变为要引进二手设备,再回复到引进新一代生产软硬件。在合作形式上,也是从不要合资到要合资,又改为合作,最后又回到合资上来。

直到1988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发展轿车工业。雪铁龙公司与东风公司(二汽)终于有了坚固的政策基础,虽然一度受到了政治风波的影响,但这一合作一直稳步发展。1992年,雪铁龙公司与东风公司(二汽)正式签署了30年的合资协议。黄松先生14年的努力,结出了硕果。

与中国国情结合:轿车引进的必由之路

黄松先生的雪铁龙公司中国项目专员的生涯结束了,但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感情却越来越深了,他在雪铁龙公司与东风公司合作成功后曾说:“我开始为雪铁龙与中国的合作工作时,南朝鲜的汽车工业连影子都没有。但今天他们的产量已逾百万,并打入欧美市场,而中国汽车不仅谈不上出口,甚至连国内市场也不能满足。我已经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付出了14年的时光,我愿再付出一个14年,但希望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希望再不要那样艰难。”

从1992年至2003年,黄松先生亲眼看着中国的轿车工业迅速发展壮大,他感到了深深的欣慰。当记者问他,对中国轿车工业有什么建议的时候,他诚恳地说:“轿车,这朵工业之花很美,但它仍然需要肥沃的土壤。因此,轿车的引进一定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他非常赞赏东风雪铁龙公司对雪铁龙轿车进行国情化改进的做法,他认为,富康988、爱丽舍的推出是中国轿车引进消化的典范。他表示,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在成为世界汽车生产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黄松先生仍在为中法汽车贸易而奔波。香港索菲纳有限公司作为法国雪铁龙公司的代理商,为中国市场提供了大量的雪铁龙轿车和相关配件。2002年,索菲纳有限公司即在中国销售了500辆雪铁龙C5轿车。像黄松先生这样,通过各种形式,为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合作作出贡献的外籍华人还有许多,他们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