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龄教授创造的马铃薯病毒研究方面的中国和世界第一

内蒙古大学张鹤龄教授在国内最早分离鉴定出苜蓿花叶病马铃薯杂斑株系、马铃薯YN病毒、马铃薯S病毒等,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制备出高效价马铃薯卷叶病毒抗血清,建立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吸附电镜、变性电泳、分子杂交等植物病毒现代诊断技术。

张鹤龄,男,汉族,1931年11月生,辽宁省沈阳市人,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在马铃薯病毒研究方面卓有建树。

1954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系,1958年调入内蒙古大学,主讲微生物学和微生物代谢学。
近十年来,他主要担任病毒学和病毒学技术课程教学。现任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马铃薯病毒和质量检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马铃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鹤龄教授是我国知名的马铃薯病毒专家,在国际马铃薯学术界也有一定声誉。

张鹤龄教授在马铃薯卷叶病毒的提纯、高效价抗血清制备、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病毒基因组结构及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1992年在国内首次合成、克隆了马铃薯卷叶病毒中国分离株(PLRV-Ch)的外壳蛋白(CP)基因,并进行了全序列分析。该项研究已达到国际学术的前言,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独立合成克隆的第一个基因。

自1992年以来他带领研究生先后完成了马铃薯卷叶病毒中国株基因组中全部6个基因ORF1, ORF2a, ORF2b, ORF4, ORF3, ORF5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为进一步研究PLR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1993-1994年,他将上述CP基因转入马铃薯。经数年选育,目前已获得五个抗卷叶病毒的优质高产转基因马铃薯栽培种,经农业部批准已完成了中间试验、环境释放试验和生产试验。他们用马铃薯卷叶病毒正义和反义基因间隔区(IS)分别转化马铃薯,干扰病毒亚基因组表达,获得了由反义IS介导的抗病毒转基因马铃薯植株,从而建立了一种抗病毒基因工程新途径。此外,还针对马铃薯卷叶病毒复制酶基因负链合成克隆了双价核酶(Ribozyme)基因。他已成功地实现了马铃薯卷叶病毒RNA的体外切割,并研究了表达核酶基因马铃薯的抗病作用。该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于2000年12月5日通过了内蒙科技厅主持的成果鉴定,认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张鹤龄教授通过主持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自1986年以来先后研究建立了酶联(ELISA)、生物素—亲和素酶联、斑点酶联、免疫吸咐电镜、抗卷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等诊断马铃薯病毒的现代免疫学技术。此外他还研究建立了用变性电泳、往返电泳、核酸探针分子杂交、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分子杂交、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及用一步法RT-PCR检测马铃薯病毒和类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以上现代植物病毒诊断技术的建立和创造性地应用于马铃薯病毒和类病毒的鉴定多为国内首次,其中用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成功地检测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为国内外首次,被国际马铃薯中心评价为“一项重要贡献”。

马铃薯纺锤块茎病是我国北方马铃薯重要病害,是较难解决的问题。张鹤龄教授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建立了用生物素标记cDNA探针,用核酸斑点杂交的方法鉴定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的技术。用此技术和32P标记的cDNA探针技术经过对8个省市(自治区)3794份材料的分析,基本查明了我国主要马铃薯产区PSTVd的侵染范围,首次证明了我国多数栽培品种中PSTVd的侵染范围是有限的,并筛选出无PVTVd的实生种子亲本和马铃薯栽培品种。其中脱PSTVd“虎头”品种已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张鹤龄教授1978年以来先后分离鉴定出苜蓿花叶病毒马铃薯杂斑株系、PVYN、马铃薯S病毒、侵染莜麦的大麦黄矮病毒、甜菜褪绿斑驳病毒(TSWV)的一个株系)、 甜菜环死黄脉病毒、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侵染马铃薯的一种短杆状病毒。发表论文9篇,对我国植物病毒病害,尤其是马铃薯病毒病害的有效防治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植物病毒学的发展。

张鹤龄教授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试验早期组织发起人之一,提出了我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分级办法,各级种薯名称和质量标准以及检验方法,并编写在《中国马铃薯栽培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一书中。它们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对发展我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很有帮助。

张鹤龄教授自1986年以来把研究生培养方向从植物病毒学转为生物高技术,增设了病毒分子生物学、分子克隆和植物基因工程等学位课。他仅用3年时间便从无到有引进和建立了基因合成、分子克隆和转基因等一系列生物高技术,使他的研究生在坚实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基础上,掌握了DNA重组、基因克隆和表达的一系列技术。这批研究生在自治区及各高校已成为生物高技术的宝贵财富。为此张鹤龄教授等人的“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生物高技术人才——内蒙古大学微生物学硕士点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于1996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张鹤龄教授为我国马铃薯病毒病害的有效诊断和防治、发展脱毒种薯生产以及生物高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发表研究论文113篇,专著一部,参编中英文著作3部,培养硕士研究生33名。他长期主持国际合作项目,主持承担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任国外刊物“Asian Potato Journal”编委,1991和1996年两次被聘为联合国UNDP马铃薯项目顾问。他和印、加、英科学家合编的英文著作《Comprehensive Potato Biotechnology》1998年在新德里出版。

张鹤龄教授曾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乌兰夫奖金奖,200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