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至2011年)人工栽种稻谷实物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

举世闻名的河姆渡遗址,位于四明山麓、余姚江畔的余姚市(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东方文明起源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1973年6月,当地群众在兴修水利深挖土层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夹炭黑陶骨,引起文物部门的重视,终令沉睡地下7000年、价值不可估量的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重见天日。这就是后来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河姆渡遗址。

经测算,河姆渡遗址分布范围约为4万平方米,由相互叠压、又有内在联系的四个文化层组成,年代依次为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经两次考古发掘,合计发掘面积2800平方米,共出土各种玉器、骨器、石器、木器、陶器等文物6700余件。“尤其罕见的并为国际考古学界特别注目的”,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河姆渡遗存所有的发现中最重要的文化主体”,是在距今7000年的第四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稻。

当年参与发掘的工作人员记忆犹新: 就在第四文化层较大面积范围内,分布着保存完好的稻谷、稻壳、秕谷、稻草、茎叶、木屑碎渣等交互混杂的堆积层,厚度从10至40厘米不等,最厚处达70至80厘米。据此换算出稻谷重量当在120吨以上,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同样惊人的是,稻谷刚出土时,竟然还色泽金黄,可惜因接触空气,很快就氧化变黑了。当时有关部门见状当即指令马上覆盖。因此,已探明的大批谷物,如今依然沉睡地下。

伴随出土的代表农具是170余件动物骨头制作的骨耜,同时还出土了骨镰、鹤顶锄、木杵、石臼、石磨盘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这些发现形象而有力地证明:早在7000年前,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先民们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时代,进入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发达的耜耕农业阶段。

此前,国际学术界一直公认,中国的稻谷栽培技术来自印度,在印度卢塔尔发现的亚洲原生稻距今3600年。河姆渡人工栽培稻的横空出世,将稻谷的历史足足推前了3000多年,证明中国的河姆渡才是人类栽培稻谷的真正起源地。同时,河姆渡文化所展示的灿烂的原始文明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摇篮。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