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保留下来的古代顿钻工具群在四川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
中国唯一保留下来的古代顿钻工具群在四川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
顿钻技术是一种钻井技术,在我国宋代就开始采用。包括凿井、测井及纠斜、补腔、打捞、修治木柱等工序,它在井盐生产上的广泛运用。
四川省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科技史专业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市中区龙峰山下的釜溪河畔。1959年建。馆址为修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西秦会馆。
这是一座由陕籍盐商集资修筑的同乡会馆,融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宗教艺术的实物标本。
该馆收藏有关井盐发展的史籍、文献和档案资料,其中实物和工具等藏品1322件。其中盐井传统钻凿和修治井工具503件,是中国目前唯一保留的较为完整的古代顿钻工具群。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制和用途的工具,体现了历代盐工创造的井盐技术和工艺,标志着中国钻井技术的发展。馆藏清乾隆至民国时期的井灶经营契约、岩口簿、帐册,对研究科技史和社会经济史具有价值。
《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陈列,从钻井、采卤、天然气开采、制盐等方面再现了井盐生产技术的演进和发展,表现了以深井钻凿技术为中心的古代井盐生产工艺,体现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陈列中的清代凿井机械碓架,靠人力踩动,以铁制钻头冲击井底岩石,可将盐井凿达千米以上深度;用以钻进各种岩层的钻头多达10余种。这些实物是世界钻井史上的重要文物。
该馆还在馆外保护和复原了开凿于1772年的小桥井和1835年凿达1001.42米、在世界上率先突破千米深度的燊海井。
盐运商会馆王爷庙,是反映清代井盐生产和运输的现场陈列。馆刊有《井盐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