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词”体见于南北朝

词是中国文学上一种诗歌体裁。它最早产生于民间,是可以歌唱的长短句,故又称“长短句”,著名宋代词人秦观就著有《淮海居士长短句》,直接以此为名。

又因为词原来是配着音乐歌唱的,所以也被称作“乐府”或“琴趣”,如苏轼著有《东坡乐府》、黄庭坚著有《山谷琴趣外篇》。

又有人认为词是诗的余绪,故又称词为“诗余”,如何士信著有《草堂诗余》。

中国最早的“词”体源于南北朝,那时算是词的萌芽阶段,南朝的梁武(萧衍)写有《江南弄》,已具备词的雏形。

词真正兴起是在唐代,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即是明证。

相传李白首先写过《菩萨蛮》和《忆秦娥》两词。
后来白居易、刘禹锡等写过《竹枝》、《杨柳枝》等词。

从晚唐、五代到宋代,词更是发扬光大。

据明刊本的《类编草堂诗余》,词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中另有令、引、近、慢的区别,这是根据音乐节拍而分的。
小令每片4拍;引、近每片6拍;慢则每片8拍;令最短小,引、近接近中调,慢则最长。

词本来是可歌唱的诗歌,但后来文人所作,都是依声填词,不一定都可以歌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