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提出古代三大杀蛹法“最好是蒸茧”的农书为元代的《农桑辑要》

《农桑辑要》由元朝司农司编撰,初稿完成于至元十年(1273)。

书中主要叙述中国北方的农桑技术。至元二十三年和延祐五年(1286-1318)畅师文和苗好谦先后修订和重刻,增加了中国南方的栽桑育蚕技术的内容。

全书共7卷,卷三、卷四专论栽桑、育蚕。其中大都辑自《务本新书》、《士农必用》和《韩氏直说》等书,也有相当部分是著者新添加的内容。

卷三栽桑中有13篇,其中12篇论桑,1篇论柘。

在论桑篇中,对荆桑、鲁桑这两大品种的特征,从根、干、枝、叶以及培育、用途等方面加以详细论述,并专列地桑一篇,指出地桑的由来和栽培方法。

卷四养蚕共40篇。

在缫丝篇中有:“生蚕缫为上,如人手不及,杀过茧,慢慢缫。杀茧法有三:一日晒;二盐浥;三蒸,蒸最好。”这是指出蒸茧杀蛹比日晒、盐浥为好”的最早记载

书中专列“蒸馏茧法”一篇加以详细介绍。在讲到缫车机构时,指出媿“六角不如四角,媿角少,则丝易解”,是对蚕丝生产经验的科学总结。卷二中有胡麻、麻子、 麻、 苎麻、木棉和论苎麻木棉等篇。

宋代以来,棉花种植者渐多,《农桑辑要》中新添栽木棉法一篇,可能是在元朝统一全国后修订重刻时与论苎麻。木棉篇一起新增加的。

蚕吐的丝是连续不断的,使得蚕丝成为一种优良的天然长纤维。但若等到蚕蛹化蛾破茧而出后,组成蚕茧的这根蚕丝长纤维就会受到破坏而无法进行连续地缫丝,所以蚕业生产上除了要留作种茧的蚕茧外,都要及时进行杀蛹,以便保存蚕茧的完整性用来进行缫丝。

从古至今,杀蛹的方法有多种。最古老又简单的方法是阳光曝晒法,但此法受到天气条件限制,若在晒茧过程中遇到多日低温或阴雨天气,就会无法使得茧中蚕蛹死亡,且经过日晒的蚕茧茧丝受日光影响,丝质变得脆弱易断,不利于缫丝。

其次是密封盐腌瓮茧法,这种方法是把蚕茧装入陶制的瓮中,并且还要装入适量的食盐用来吸收水份,最后用泥密封盖口埋入土中,使得蚕蛹最终窒息而死。经这种方法茧丝质量高,但对设备数量要求较多,倘若密封效果不好蚕蛾还是会羽化出来。

这三种方法是用高温蒸汽法进行蒸茧。蒸茧法的致死效果好于前两种方法,但因用水蒸气的缘故会使蚕茧含水较多,若不进行干燥处理,时间一长会使蚕茧发霉变质。

第四种方法是高温烘茧。近代以来蚕农已不再自行杀蛹,他们将新鲜蚕茧及时采摘后,售卖到收购蚕茧的茧站。在那里,鲜茧会被放进专业的干燥设备即烘茧机里,通过烘茧机产生的流动的高温干燥空气,从而带走蚕蛹的水份,达到即杀蛹又便于蚕茧保存的目的。

如今杀蛹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但因为设备使用,成本核算等原因,无法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