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高级的医官被称为“大夫”
大夫(读音“dafu”,“大小”的“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
春秋时代的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所谓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都不是医官。
到了宋朝,开始设置大夫以下的官阶。医官中最高级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是医效、祗侯等。
后世的人,因为大夫是医官中最高阶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又因为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因而也有人把医生称为郎中。
不过,在我们古人的习惯上,不论笔记或小说里,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区别。一般设馆治病的医生,都称为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奇难杂症的医生,却称为郎中。
所以以后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他为大夫,而不叫他做郎中,就是这个缘故。
我们现在一般称医生为“大夫”,读音是“带夫”,而不是官阶名“大夫”,一说是因为为了区分官职和医职,一说是因为各地方言发言不标准所致。应该称“大夫”才对。
不论读音如何,在封建社会,我们尊医为官,是官本位思想作祟,在现代社会,读“带夫”也好,既表达了民众对医者的尊重,也提请行医者行医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员,而需俯身为民所急,为民服务,才配得上民众将其称为“大夫”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