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胡最重大的近代飞跃由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推动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一种主要的弓弦乐器,它的流传和发展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

早在唐代,就有用竹片在两条弦中间摩擦发音的奚琴,亦称为稽琴,是二胡的前身。

到宋代,以马尾为弓的马尾胡琴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到中原一带。

至元代,马尾胡琴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到明清时期,随着各民族、各地区音乐的不断发展,又经过历代无数演奏者的实践和不断改进,演变成若干种不同的拉弦乐器,除了我们常见的二胡外,还有四胡、京胡、京二胡、板胡、坠胡、粤胡、大筒、二弦、椰胡、马头琴、马骨胡、艾捷克、根卡等等。

从奚琴到胡琴,发展很缓慢。在这段漫长的年代里,它主要被应用于地方戏曲伴奏和民间音乐合奏、歌舞伴奏。

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经过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的努力,二胡才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独奏乐器,突破了旧水平,提高到一个科学化、专业化的新阶段。

刘天华(1895-1932)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二胡、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

江苏江阴(今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人。其父刘宝珊受新学的影响,曾在家乡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其兄刘半农早年曾参加新文化活动,刘天华受其影响从小就接触革新思想。从中学时代学习音乐,先后学过管乐、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曾是业余军乐队队员。

1914年起他先后在江阴、常州的中学里任教。其间,刘天华曾向民间艺人周少梅学习二胡;向崇明派琵琶大师沈肇州学习琵琶。1921年在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1922年后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平艺专等处任教。在京十年,他曾学习过三弦拉戏、昆曲,并向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

1932年他不幸因病英年早逝。

刘天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民族器乐的创作、演奏、教学和研究,通过他成功的创作实践对20世纪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天华从开始民族器乐创作到其去世的17年间(1915—1932),共创作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曲3首,民族器乐合奏曲2首。移植改编乐曲有二胡曲《汉宫秋月》、琵琶曲《飞花点翠》等。另外还编写有二胡练习曲47首、琵琶练习曲15首。特别是其中的10首二胡曲,集中概括了他的艺术思想、创作观念、技法和风格特点,是其艺术成果的结晶。

刘天华先生为百年来二胡艺术领域树起了一座丰碑,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其创作的十大二胡名曲传唱至今,历经近百年不衰。

刘天华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功底,同时学习西乐也达到一定的水准,他“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的中国音乐发展观,他在珍视、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洋音乐,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来融化西洋音乐因素、技法的具体实践,尤其是在作品的乐音形态上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具体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二胡演奏艺术进一点发展繁荣。

由于二胡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应用也更加广泛,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