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是江苏南通博物苑
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是南通(今江苏省南通市)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由清代状元张謇一手创立,到2007年已经整整一百年。
1894年,41岁的张謇(读音“俭”)中了状元。而就在1895年张謇金榜题名的第二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极大地刺激了这位清末状元,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毋论矣”的悲愤与忧虑,张謇决定开始自己的实业救国之路。他创办了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一系列近代工厂,状元办厂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图:南通博物苑)在创办实业的同时,张謇也致力于教育:开办师范学校、商业与医学等专业学校。他强调学生应到自然中去学习。为了便于学校师生“观摩研究”,张謇决定筹办一所博物馆。1905年1月14日,“南通博物苑”破土动工。从那一天起,中国的博物馆开始了百年之旅。
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九日(1905年1月14日)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供南通师范学校博物教学之用。南通博物苑融中国古代园囿与近代博物馆于一体,将民族特色与科学内容相结合,是一座园馆一体的城市园林式综合性博物馆,这也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博物馆。
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1906年1月3日),张謇又将兴建中的公共植物园规划为博物苑,占地23300平方米,后扩大为71800平方米,建立了中馆、南馆、北楼和东楼。苑内有4个陈列馆,陈列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分文物与标本。
中馆为三开间中式平房,上部 加盖一间二层尖顶小楼。南馆平面凸字形,为一座西式 二层楼房。北楼为五开间二层中式楼房。东楼为一座 X 开间中式楼房。苑内种植树木花草,饲养鸟兽,并有亭 榭、假山、荷池等园林建筑。1912年改称南通博物苑。
苑内文物、标本来源于各地人士和寺院捐赠、售予。1914年编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共收录文物、标本2973号,1933年增至3605号,每号一件至数件不等。
自然部分有动、植物活体、标本、化石和矿物。动物类有国外的标本,如南洋群岛的时乐鸟,印度的鳄鱼,俄罗斯的斑鼠,美洲的袋鼠、蜂鸟,朝鲜的笔贝,新加坡的石蚕等标本;植物类中有羊齿植物化石、各种果木和药用植物;矿物类有1910年清末官商合办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结束后捐赠的各省矿石标本。
历史部分有金、玉石、 陶瓷、拓本、土木、车器、画像、卜筮、军器、刑具、狱具等展品。
美术部分有书画、雕刻、漆塑、织绣、缂丝、编物、文具等类,其中露香园的《昼锦堂记》字绣长屏12幅、沈寿绣《耶稣》像为美术精品。
教育部分有科举、私塾、学校三类,有科举时代的考卷、夹带、窗课,有学校教学用的教具、模型。
1938年3月17日,侵华日军占领南通,苑藏文物、标本大部遭劫掠、破坏或散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着手修复博物苑,1951年改名南通博物馆,原有建筑和园林布局基本保持原貌。
1981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决定将附近的张謇故居濠南别业划归博物苑范围,1982年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7月1日恢复南通博物苑原名。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