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给汉字用拉丁字母注音起于明朝万历年间

该系列: 汉字西洋字母注音 共 3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中国最早给汉字用拉丁字母注音起于明朝万历年间,已有370多年的历史。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用ABCD等共26个拉丁字母给汉字注意。这26个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字母。

后来,法国的传教士金尼格(也译作“金尼阁”)又用25个字母给汉字注音。目的都是为了便于西方人学习和掌握汉语汉文。

以后又陆续出现过多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威妥玛式”,是鸦片战争后曾任驻华公使等职的英国人威妥玛所拟。

1892年,近代汉语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仿拉丁字母笔形自造了一种“切音断字”。
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订了“国语罗马字”。
1931年,吴玉章等人又制订了“拉丁化新文字”,为后来“汉语拼音方案”的逐步完善,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领导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对推广普通话,以及促进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77年,在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了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拼写中国地名的决议。从此我国自定的《汉语拼音方案》登上国际文坛。

同系列其他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