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出国表演的“飘色”艺术团来自广东珠海乾务镇

“飘色”是中国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

在不同地区有飘色、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种名称。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经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观众看不见色梗支撑,在色梗上的演员看来起“飘”在空中的神仙。

(图:广东飘色,2010)飘色是广东白话的称谓,意指在元宵节以装扮艳丽的彩旗队、彩车队、傩戏造型队和唢呐、歌舞、舞狮队、舞龙队等不同民间艺术形式组成的游街活动的统称。飘色活动在吴川据可考的时间至少也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影响不仅在粤西,就在整个东南亚都名声在外。

同类艺术中国北方的河南安阳的“抬阁”最为有名。据说抬阁(飘色)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安阳曲沟一带战乱频繁,被人称为“干戈沟”。有一年,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有感于当地民风淳朴,便用老家曲阜之“曲”代替“干戈”,将其更名为“曲沟”,不仅希望两地结缘,同时希望曲沟远离战争。孔子临行时,村民们击鼓相送,并选择唱歌好的男童、女童,由众人抬到高桌上,边行边唱,以让远去的孔子能回望到高桌上的歌舞。

后来,村民们在喜庆自娱时,仍沿用了这种歌舞形式。因为是抬着歌舞,故名“抬歌”。经过不断的传承演变,后来,艺人们将高桌装饰成亭台楼阁的样式,给人以空中楼阁、云里雾里的感觉,故更名为“抬阁”。又因在高台上演出,也称“台阁”。

现在中国保存与发展“飘色”艺术最广泛的地区是广东省。广东飘色通常由两三个小孩在板上扮演神话故事或历史传奇中的人物及场面,由四个人抬着缓慢行进,同时还有八音锣鼓队奏乐伴随,供人观赏。

而据说广东飘色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广东珠海斗门(今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乾务飘色是乾务镇的传统民间艺术。明朝天启年间,乾务镇乡民梁国栋任江西省彭泽县令时由江西传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乾务飘色多取材于民间故事,造型奇特,制作工艺精致。至今保留人工抬色的传统。

先后经历了“转色”、“板色”两个阶段。转色就是在手推车中间安一个木铁轴,上面再放一块中间可以转动的有孔的板子,一两个扮成各种造型的人物(这些人物叫作“妖色”)就站在这块板子上。板色则让人物固定坐在“色台”上,服饰更为华丽,人物也增加到四个。每队飘色均辅有领路牌、罗伞、护色等,阵容庞大,色彩夺目,观赏性强。

乾务镇2012年获评成为了广东省首个“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乾务镇民间艺术非常发达。

从清朝开始,乾务乾北村村民成立弹唱团体,每当农闲便推出锣鼓柜演奏,乾务锣鼓柜已经成为现在广东省市及港澳地区文化表演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
马山村18岁小伙林伟斌更是成立了珠海首支“90后”锣鼓柜乐队;
在乾务,16条村就有13个曲艺社和粤剧团,大批爱好者每晚自编自演、自弹自唱,还定期举行粤曲比赛;
镇内有近2700人的飘色队、佛家拳武馆、醒狮队等民间艺术团体遍布乡间田头;
飘色、“装泥鱼”和佛家拳等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共为乾务带来国家级非遗名录1个、省级2个、市级5个;
如今每月大活动,每日小活动,家家都有人参加传统文艺活动

其中最声名远扬的就是距今已有约400年历史的乾务飘色,不仅从沿用数百年的3台色发展到现今的13台色,文化站站长周永燊还巧用力学原理打破400年传统,新创了轰动一时的八芯飘色《天仙配》。

2012年5月,乾务飘色将应邀前往加拿大多伦多表演,从而将成为中国首个“飘”出国门的飘色。  

近几年每年春节正月十五期间,珠海市举办的花车巡游等春节活动中,都会邀请乾务飘色、鹤舞、耍凤鸡、八音锣鼓等带有浓郁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做精彩表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