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见于春秋战国时
中国关于象棋最早的正式记载见于春秋战国时。
《楚辞-招魂》中有“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根据其他文献,可以断定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已经有了“六博”古棋。
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哉,”(《论语》)。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
汉代以后至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曾经出现了有车的原始象棋,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
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庾信写《象戏经赋》,北周武帝在宫廷中给百官讲解《象经》。
隋唐时期,史籍上有武则天梦中下象棋的记叙和唐相牛僧孺《玄怪录》(公元762年)中关于岑顺梦见宝应象棋的故事,还有牛僧孺给象棋加石炮的文献记载。
结合现存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艺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当时原始象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北宋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原始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双方各16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中活动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
据史料记载,六博棋于公元3—4世纪前传入印度。这从印度佛经《大般涅盘经》中可以得到引证。由中竺昙无谶(Dharmaraksa,385-433AD)译的《大般涅盘经》(Mahaparinirvana),中的博戏戒有:“樗蒲、围棋、波罗塞戏、狮子象斗、弹棋六博、拍毯掷石、投壶率道、八道行城,一切戏笑,悉不观作。”列出的多种博戏中,有围棋、弹棋、六博等,都是古代中国传统的棋戏。
但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古代印度流传较广的这部佛经中,在列出围棋、六博等棋戏的同时,却只字未提印度自己的“四方棋”。可见“四方棋”产生的年代远在围棋、六博之后。所以有理由推断,印度的四方棋曾经受到六博的影响。
后来,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这才在印度有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后,“沙特兰兹”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末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