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彩色版画绘于元代
中国现存最早的彩色版画,是元六年(公元1340年)的资福寺(位于现广东省东莞市)刻的《金刚经》注释卷首的《灵芝图》,为红黑两色。
版画是利用各种不同的“版”材,经过构思意象、制版、修版而后印制而成的复数的艺术。
因为它不是直接用色料在画纸、画布上描绘,所以叫做“间接的艺术”。
版画家必须在作品上签名,并注明限定张次,不可无限量地印制,并让人了解一张画印出之张次。
版画的张次,通常决定于作者的价值观念及版面的耐印能力,试作可印整套张数(作者自己决定)的五分之一,如五十张一套,可有十张之试作,则在艺术道德上,不可超过此数目,印制完成,原版必须作废,或在对角线以锐刀割二道对角线,也有在角落划“x”记,以示绝版。
到了宋元版画制作更进步,“灵芝图”已出现两色套印了,即为彩色;明朝则将版画应用于戏曲、小说之上,十分生动活泼。例如:《西厢记插图》刻画生动、描写细腻。《十竹斋书画谱》利用多版多色套印已经相当成熟,也可以像毛笔画上去般的细致而精美,此时期亦为版画最辉煌之时期。
清朝民间盛行的木刻年画是一种与民众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民俗艺术品,深受民从喜爱。年画,也是中国版画史上十分独特之处。最著名的就是杨柳青年画。《金鸡报晓》里,大公鸡咬着一只蜈蚣,象征确保家业平安。《至圣宗师》画的是孔子及四位得异门生,其中孔子与学生的大小比例悬殊,可见古人对老师的尊重。苏州年画《百子图》图中有一百个可爱旳小孩子,每个小孩子的动作与颜色皆不一样,显示中国人多子多孙热热闹闹的民族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