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也是唯一一位茶院士是陈宗懋
2003年,70岁的陈宗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茶业界的第一位院士。然而在陈宗懋的名片上,最显眼夺目的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头衔,而是茶叶:名片所有的文字为黑色,只有三片细小的茶叶是青翠欲滴的绿色,这绿色向众人叙述着中国唯一“茶院士”的人生经历。
陈宗懋,中国茶学专家,1933年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海盐县(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
20世纪60年代,茶叶中农药残留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茶叶出口。当时我国茶叶农药残留分析还是空白,陈宗懋受命开展此项研究,开辟了我国茶叶农药残留研究的新领域。
近50年来,他先后进行了40余种农药在茶树上残留、降解动态的研究,提出了20余种农药在茶树上的安全使用标准,其中18项作为国家标准、5项作为农业部标准。
20世纪DDT、六六六之类的农药因为杀虫效果好、价格便宜,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但就是不易分解。
陈宗懋首次提出了茶叶中DDT和六六六残留水平徘徊不降的原因以及污染不是来自土壤或水源,而是空气漂移的论点,开展了按照农药常用参数和主要生态条件分析茶叶农药残留水平的预测研究。
用简易参数和公式对一种作物预测不同类型农药在使用后的残留水平,在国际上属首次。研究成果经鉴定具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次、茶文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次以及专利1项。
20世纪90年代初,他开拓了茶园化学生态学研究新领域,从“茶树-害虫-天敌”三重营养关系间的化学通讯机制着手,明确了害虫定位茶树和天敌寻觅害虫的化学生态学机制,揭示了在一种植物上不同害虫诱发产生不同挥发性化合物以引诱各种天敌的现象,为寻求害虫防治新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20世纪70年代起,陈宗懋院士多次向农业部等部门提出在茶叶中禁用高残留和剧毒农药,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的建议。
1996年和1999年,分别向农业部提出在茶叶生产中禁用高残留的农药品种二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的建议,得到了农业部、化工部、商业部、卫生部专家的认可和采纳,并分别于1997年6月和1999年11月颁布在全国实施。
针对国内出口茶农药大量超标的现状,提出建立生产基地和更换农药品种的建议,并向农业部建议茶叶生产中禁用农药名单,受农业部和各省邀请在各地举办培训班20余次,对降低我国出口茶的农残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超标率由1999年的80%以上降至2006年的17%,得到国际公认和茶业界的好评。
2015年3月,陈院士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即使是杭州本地人,也未必对这个地址非常熟悉。
这里,一头是曾列新西湖十景的“云栖竹径”,一头是杭州人气颇旺的主题公园宋城,夹在这清幽与繁华当中的,是一家学术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此地距杭州市区约20公里,远离市井、修篁绕径,山清水秀自不必多说,更重要的是这里卧虎藏龙,无数在学术上段位高深的大腕儿都如同隐士一般,群聚在此。比如,中午到食堂吃个饭,或许就能偶遇中国唯一的茶学院士——陈宗懋。
这间屋子的四面墙、书桌上、茶几上……全部被书架和满满的书填满。院士刚才坐着的那把椅子,现在看起来,就好似徜徉书海的一叶舟。
3月的一天,杭州是10℃左右,但体感更热一些,晒得人人都穿不住外套。很难想象,此前数日杭州还曾下过一场雪。所幸那场雪来去匆匆,并未对萌动中的龙井茶芽造成伤害。梅灵南路东侧,是一大片龙井茶园,入口一块奇石,上书:“西湖龙井茶基地一级保护区,中国茶研所保护基地面积220亩”,显示着这片茶园不同一般的身份。
梅灵南路西侧,与这片龙井茶园隔街相望的,正是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茶树改良中心,也在这里。
虽然地方找对了,不过要碰到82岁的陈宗懋不算容易。在这隐士般氛围的小院子里,院士正身处其中一栋灰色砖瓦的小楼里忙着参加某个会议。
我们也不急,正好问问今年龙井新茶的情况:春茶出芽了吗?随便揪住身边经过的一个人,就得到了现场示范和专业回答。
“这最右边的一大片带齿叶子是越冬叶,不是春茶。最左边的小‘铠甲’是鱼叶,很硬,是保护芽头的,也不能做茶。”
“那中间的总可以吧?”
“中间这个芽头,最外面的这层也是保护层,已经在空气中氧化很久,做不了好茶。真正的芽头在里面还没出来呢……”
热闹地探讨了半天茶经,终于找到空当进入院士的办公室。低调的蓝灰色毛衣,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怎么也看不出是耄耋老人,只有当他轮换使用两副不同功能的眼镜时,才提示着我们他的真实年龄。听说记者是“上海来的朋友”,出生于上海的院士马上微笑着改口说起上海话,起身把大家引到一间宽敞的会议室。
在离开院士办公室前,又忍不住回望一眼,其实是有些震撼的,这间屋子的四面墙、书桌上、茶几上……全部被书架和满满的书填满。院士刚才坐着的那把椅子,现在看起来,就好似徜徉书海的一叶舟。
“我国的茶叶种植面积居世界前列,我们茶叶有的是,每年200万吨,但稍有积压”,院士一开口,就是对茶叶的“大局观”。
“那天我在嵊州,他们给我看一个小橘子,橘子里面装的普洱茶。那个橘子被掏空,装了茶进去,再烘干。泡的时候,普洱茶叶取出来,再掰一点橘皮放进去。我连喝5杯,到第三杯,橘子味道出来了。那个茶,没有普洱的那种霉味,有橘子的清香。很好喝。市面上零售价大约28元一只,卖得很好。你看,这就是创新。”
院士语速很快,思维活跃。
“思路一定要打开。台湾一家企业,想尽办法做茶叶食品,茶叶年糕、茶叶糖果、茶叶饼干、茶叶面条……一年有360多种产品,差不多一天开发一个新品。这些茶叶食品的销路真的要强过茶叶。”
“有一个大学毕业到英国留学的孩子,学的是材料,回来想搞茶叶,走网购,来找我取经。后来,他第一年就做了几百万元。”院士说,其实,那孩子卖的也就是普通的绿茶、乌龙茶,但定位、宣传做得好。茶叶网购抓住的是谁?就是年轻的、爱网购的白领群体。听说有的做茶叶网购的,已经做到上亿元。
“国人做茶,一定要有突破传统思维的精神”——这话,从这位八旬老人的口中说出来,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违和。
院士自己喝什么茶?那可是他私房配制的“陈氏拼配茶”:20%是安吉白茶,再放40%-50%的径山茶,最后加一点台州的羊岩勾青。
院士说,国外茶商有句话他很赞同:“茶叶的品质是创造出来的”。
“我之前去参观英国某知名茶叶品牌公司,他们以做红茶知名,但也想进军绿茶。因为觉得中国的绿茶不绿,所以拿出了自己做的碧绿碧绿的茶叶给我看,还放言‘一定要超越你们中国产的绿茶’。原来他们用了新的工艺,用蒸汽给茶叶固色。那个颜色确实漂亮。但用蒸汽也有缺点:茶叶泡出来有一股海带味。我们国内有的地方已经借鉴了这个方法,先用蒸汽固色,之后再入锅进行炒青,这样就去掉了海带味。”
“其实,英国的这家茶叶公司自己没有太多茶园,擅长的是做拼配的红茶。其中就有中国的红茶,因为我们的茶香气好。另外加一些斯里兰卡的茶叶,因为那里的茶味道浓,还会加点印度茶叶,以提高汤色浓度。”
院士自己喝什么茶?那可是他私房配制的“陈氏拼配茶”:20%是安吉白茶,“它氨基酸含量高,有益人体健康,但味道较清淡”,再放40%-50%的径山茶,最后加一点台州的羊岩勾青,后两种绿茶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味道比较浓。
常住杭州的陈老,已然半个杭州人。与龙井茶园毗邻而居的他,说把龙井看作自家女儿都不为过。每个月他都会喝上小小一盒。他说,喝了几十年龙井茶,有感情了,总想喝点,但龙井茶叶也要创新,从包装上、从口味上搞些创新,吸引年轻人。
后来,听那200多亩龙井保护基地的一位负责人说,这里种植着龙井43号、中茶108等国家级茶树良种及种质资源圃,近些年不断进行种植创新,茶园里用了很多智能装备,如日本研发的茶园防霜扇,以及太阳能杀虫灯、土壤养分监测等。看来,这名“女儿”不仅天生丽质,更是在最前端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大家闺秀”了。“院士现在的研究方向是茶健康,其实他最大的贡献是首次探明了空气漂移是茶叶农药残留徘徊不降的原因,使得全国茶的农药残留超标率大幅下降,院士的实验室也被欧盟确认为中国茶出口的唯一认可检验机构。”
“何止于米,相期于茶”,“茶寿”代表一百零八岁。像院士这样爱喝茶的人,精神好、身体好,人们认为,与喝茶是有关的。
“何止于米,相期于茶”,是冯友兰赠给金岳霖的一副对联。“米”指米寿,“茶”指茶寿。“米”字根据其形态,可代表八十八岁,“茶”字形态恰如“米”字之上加个草字头,可再加廿,即代表一百零八岁。
像院士这样爱喝茶的人,精神好、身体好,人们认为,与喝茶是有关的。茶叶中含有很多神奇物质,如茶多酚。它是茶叶中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活性,能防龋齿、降血压、降血脂、抗过敏……
“在日本,光茶多酚相关产品的年产值就能达到差不多100亿美元。”陈宗懋说,茶与健康的市场,潜力巨大。
不同的茶有着不同的功能,比如绿茶能抗癌,红茶有利于防治心血管疾病,普洱茶、乌龙茶能减肥、降血脂等等。院士在其《茶对人体健康的功能》一书中介绍,人体中含有86种元素,茶叶中已查明存在的就有28种元素。
院士说,中国台湾、日本等市场率先研制了功能多样化的茶饮料,比如就乌龙茶来说,日本就能研发出针对几十个不同人群的品种:老年人降血压,女性减肥,小孩提高智力,白领抗疲劳……这些不同的茶饮品种中,根据所针对的不同人群,有的茶多酚含量高一点,有的则多一些茶氨酸的成分,这些变化都是从茶与健康的角度出发,把市场细分做到了极致。
聊茶聊得投入,耽误了院士下班,一看时间,已近黄昏6点。走出茶研所,天色已暗,梅灵南路很幽静。这个时节,这条路,在画家眼里,应该还是绿、灰、蓝为主的色调。但茶研所的人给我们看他手机里拍到的风景,照片上,这条路是彩色的,从空中绚烂到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