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小商品行业标准是2008年开始施行的《小商品分类与代码》

《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于2008年10月21日在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对外发布,其于2008年7月3日通过商务部批准,并于当年11月1日义博会期间正式实施。它是我国首个小商品行业标准,将规范小商品行业的发展。

《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以用途和材质作为主要分类标志,将小商品划分为16个大类、9121个类目和170万多个单品。它可以为小商品编制分类代码、商标代码和产地代码,从而实现小商品的准确查询和定位。

在21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商务部有关官员表示,标准实施将给小商品电子商务和外贸出口提供便利。它还将是商品流通和市场管理的有力工具,并为小商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质量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我国是世界主要小商品生产国之一,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但是行业性分类标准缺失给全行业的生产、经营、流通和外贸管理工作特别是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007年,商务部提出并批准《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为当年第一批国内贸易行业标准项目计划之一,由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作为标准起草单位,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研究和编制。

《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制订工作历时两年,先后经历了预研、数据采集、标准起草、行业征求意见、全国征求意见和专家论证等阶段。中国小商品城有约四分之一共13498个商铺配合数据采集工作,制订方向他们发放了1.3万多份调查问卷。一共收集了40多万条调研数据。

这一标准在制订过程中还得到了全国43家单位的协助。其中包括商务部、海关总署、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清华大学、国家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以及各地的20多家商品专业市场。

该标准基本涵盖了国内现有小商品种类,并在分类结构和类目设置上为新增商品种类留出余地,保证其作为行业推荐标准的涵盖性、稳定性和指导性。

《小商品分类与代码》报批稿分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部分共形成16个大类、6个层级,共9121个类目,其中一级类目16个、二级类目97个、三级类目525个、四级类目1964个、五级类目4202个、六级类目2317个。

正文部分采用线分类法,以用途和材质作为主要分类标志,以40万条行业调研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分类,一级分类(大类)以商品用途为主要分类标志,在原义乌指数分类基础上修改、整合而成。

据相关业内人士分析,该标准的实施,对规范我国小商品行业分类、统一生产标准、指导我国小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参与国际技术竞争与合作、防范化解贸易摩擦、解决贸易争端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