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书坊刻书始于唐代

书坊,古代又称书肆、书林、书铺、书堂、书棚、经典铺等,它是从两汉时期的书肆发展而来的。

其前身是在街头闹市以图书作为商品交换的坐贾书摊和沿街叫卖而为市井服务的书贩,其主体有固定作坊刻工,和以刻书、卖书为业的家庭手工业者。

其业务范围远比今日的书店宽泛,不单贩书、售书,还要编书、刻书和印书,也就说还有今日出版社和印刷厂的性质,甚至某些书坊主人本身就是著作者,再加上著书,其作用不容小觑。

在政府刻书、私人刻书和书坊刻书三大系统中,坊刻不仅兴起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而且影响最大,最先采用雕版来印刷图书的也是民间书坊。

官刻和私刻就是在坊刻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在由唐至清长达千年的历史中,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该书世家,子承父业,世代相沿,苦心经营,历久不衰。他们不仅在刻书内容和版刻形式上形成了特有的风格,而且为保存古代文化遗产,传播民众文化,满足广大民众文化需求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所以,坊刻是古代书籍生产的基本力量,是商品书籍流通的主体。

书坊刻书始于唐代。根据早期印刷品实物和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勾勒出唐代早期刻书事业的概貌,除有寺院所刻的佛经流传之外,基本上是由民间书坊刻书构成。

从刻书地区看,既有长江上游的“剑南两川”,又有“淮南道”,还有长江下游的“江东”、“扬越间”,其中尤以四川成都地区的印刷品为最多。

从刻书者来看,在唐代印刷品实物上有名可考的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他们是一批以印售历书、诗文集、字书、阴阳杂著为业的手工业者,也是我国最早的出版、印刷、发行家

从刻书内容看,除佛经外,最多的是历书,此外,字书、小学、诗文集、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等书籍也不少。

唐代的印本书还处在新兴的成长发育阶段,到了五代,我国的图书事业才完成由写本书时期到印本书时期的历史转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