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图经本草书是唐《新修本草》
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在全国范围内下令,征集各地所产药材作为标本,并按标本绘制药图,编写图经。
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国家级的药材编修,也是史上第一次以“图经”的方式撰写本草书。
这本尚未编成就已名闻中国的本草书就是《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性专著。它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早839年,比世界医学史上有名的《纽伦堡药典》早876年。
《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一本专门记载药物学知识的书籍。在我国本草类药物书籍的编写历程中,最早的当推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继其后的便是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写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一书。
它记载的药物比《神农本草经》增加了一倍多,在我国本草学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然后到唐高宗时,《神农本草经集注》已经历了100多年,有一些新的论述需要更改和修订。
同时,随着医生临证经验的不断增加和中外医药交流的进展,在中药谱上,又增加了许多新药和外来药,需要对于药物学的书籍进行一定的补充。
另外,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的南方,对北方的药物无法全面了解,难免会有遗漏。因此,重新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在唐代当时的条件下,成为一种必须。
在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左监门府长史苏敬向唐高宗李治提出编修本草的建议,唐高宗遂命长孙无忌、李勣等领衔,包括由苏敬实际负责的23人参加编修,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8月修编完毕,命名为《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包括三部分,即《本草》、《药图》、《图经》。
其中《本草》部分讲药物的性味、产地、采制、作用和主治等内容;《药图》是描绘药物的形态;《图经》是《药图》的说明文。
这在编纂体裁上有很大的创新,它首创详细绘画《药图》,且以《图经》加以说明的方式。
《新修本草》的主要贡献有:
1、以实物为标本,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具有广泛性,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广泛吸收了一些外来药物和民间的用药经验。由于当时正处于唐朝全盛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有不少外来药品通过贸易进入我国,如安息香、龙脑、胡椒、诃子、郁金、茴香、阿魏等。鸦片一物就是由波斯地区当贵重药物运进中原的。
3、书中记载了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的补牙用的填充剂,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补牙的文献记载。
4、对过去的本草经籍进行了全面考订,纠正有差错的药物400余种,增加新药100余种,并且详细记述了各种药物的性味、产地、功效和主治疾病等。
对统一全国的用药,起了很大作用。该书颁行后,很快流传全国,唐政府曾把它列为医学生的必修课,对以后历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修本草》的编修和颁行,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它的直接影响长达300年之久,直到宋《开宝本草》问世后,才逐渐被替代。
在《新修本草》的编纂过程中,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有着突出的贡献。
显庆三年(公元685年)孙思邈被唐高宗召至长安,编审即将成书的《新修本草》。孙思邈校正了许多陶弘景《本草集注》及《名医别录》的错误,又据亲身考查和使用的情况,增加了百余种行之有效的药物。
《新修本草》在宋元祐年间已完全失佚,但所幸的是孙思邈在他的《千金翼方》中保存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