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创“哮喘”病之名的是元代名医朱丹溪

中医学的“哮喘”是广义的,它泛指呼吸喘急,历代医书对本病的论述和记载很多,《内经》有 “喘鸣”、“喘喝”之称;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又名“上气”,并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的记载;

元代朱丹溪《症因脉治》首创“哮喘”之名,后世医家又将哮和喘分而为二,明代虞抟《医学正传》中指出:“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名。”认为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为喘证,而喘气出入,喉间有声为哮证,哮证必兼喘,而喘证不必兼哮。这样区别对辨证论治有一定意义,但临床上喘和哮常不易区别,即使同一病人也可发作轻时似喘,而发作加重时则成哮。

哮喘的主要病理环节是宿疾内伏,亦因感受外邪或其它因素而诱发,元代朱丹溪《症因脉治》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 ,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

导致宿疾内伏的原因大凡有以下几种:寒邪伤肺痰饮内停气道;有饮食不当,酸甘肥太过,酿痰蒸热,上干于肺;有脾肾阳虚,气不化津,痰浊壅肺等原因。但造成哮喘发病必定兼有各种诱因,如风寒、饮食、情感、劳倦等引发其痰,以致痰气交阻,痰道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肺管因而狭窄,肺气升降不利,而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同时气体的出入,又复引触停积之痰,产生哮鸣之声。

朱丹溪是中国中医丹溪学派(又被称为“滋阴派”或“养阴派”)的创始人。

朱丹溪(1281-1358),字彦修,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赤岸村人。

因他出生的赤岸镇有一个溪流名叫丹溪,所以学者多尊称朱丹溪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最初学习儒学,后来才转向医道。促使他弃儒从医的原因,一方面是他有爱民之心,希望通过医道解除民之苦楚;另一方面,在朱丹溪30多岁时,母亲生病了,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为母亲治病的心愿也促使他转向医道。

虽已过了而立之年,但朱丹溪拿来经典医籍仔细研究,五年之后,就能自己处方抓药,并且治愈了母亲的陈年老病。

由此看来,朱丹溪在医道上的确慧根不浅。

朱丹溪投身医道后,为了提高医术,就不断外出访求名医。直到1325年,才得知罗知悌医术高超。但此人自恃医技高明,心胸狭隘,很难接近。

朱丹溪几次登门拜访,都没有得到见面的机会。但他决心不见到罗知悌就决不罢休。他每天拱手立在罗知悌的门前,无论刮风下雨,都没有丝毫懈怠。

有人对罗知悌介绍了朱丹溪的为人与名声后,罗知悌才决定见朱丹溪。二人一见如故,朱丹溪跟随罗知悌学习了一年多后,医技大进。

朱丹溪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是对刘完素的火热论、李杲的脾胃论的一个重要发挥。阳有余,若再用温热药物是不合适的,必须使用清凉滋阴的药物,才能治好这样的病。

同时,他也要求人们节饮食,减嗜欲以制“相火”之动。

中医学理论中,人体的生命中有君火与相火的差别,君火为生命之火,标志着生与死的差别,相火则标志人体生命活力,是支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好色贪杯,易使相火妄动,阴精耗损,对生命的消耗极大。因此,朱丹溪认为对此既不可妄攻,又不能蛮补。

他对于张从正与李杲的学说加以揉和折中,力主滋阴疗法,并创建了许多流传后世的著名方剂。他的学说可以说是“金元四大家”的集大成者。

朱丹溪的医术很高明,很多病人服过他的药之后痊愈而不需要复诊,当时的人称他为“朱一贴”。

有一年轻男子发热数月不退,经人医治总没效果,向朱丹溪求治。朱丹溪诊脉后对病人说:“你的病不属伤寒,而是因饮酒过度致酒毒聚内,又加以疲劳过度,阴血亏所造成。”

病人听罢十分惊奇:“先生说的一点也不错,我以前每天早晨都要饮酒吃狗肉,这样过了一个多月就得了这种病。”

朱丹溪不用成方,而是给予补气血,解酒毒的药方,服药后病人就退热了。

朱丹溪不但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不畏权贵。有一次,某位患了轻微小病的权贵叫他去诊治。这位达官贵人端坐于于中庭,两旁分别摆列三品官员的仪仗队,摆出一副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架子。

朱丹溪并不在乎,诊脉后,一言不发,转身就走。

有人问他,他说:“三月后将为鬼。”后来那个人果然如期死去。

朱丹溪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他的医学成就,主要记载于他的著作《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