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史官用口传史而非用笔
通过“史官”在造字学上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上古史官的作用。
“史”字,先儒释其初文上为“中”,而下为“手”,有说是手执笔,其实非也。最早史官是用口传史不用笔。
史字上部不是“中”,而是一个“口”(甲骨文写就),然后加了一个中贯的一竖,表示的是述事而贯通古今。
“中”的原型是圆圈加竖,圆圈像日,而甲骨文的“口”字还有上翘的两尖角,极象一个口形。
史字下部的“手”表示职司。古人一般把主管官员称作“有司”,这个“有”是从“又”变来的,其上为“又”,下为“月”。
而“又”的古文就是手,所以“有司”的“有”是“经手”、“主管”的意思。
至于“有”字下边的“月”,初文像带骨之肉,今俗称“月肉”,也就是动物被杀后去了头、蹄、内脏。其意当指:这动物以前存活过的。
故“有”字原初本指过去之事,如称“有虞”、“有夏”、“有周”,皆指前代为言。
“古”字,本来那上头不是“十”字,而是一竖中部稍粗如骨突状,下为“口”。意指口述上代之事。
“事”字初文与 “史”同,事为过程,即史。
讲说古事(古史)是史官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