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唯一的佛教密宗大型石窟道场在重庆大足县宝顶山
大足石刻位于四川省大足县(今重庆市大足县)县城周围,以佛教造像为主,也有儒道教和反映社会生活的造像。是我国南方地区唐宋石窟和摩崖造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我国晚期石窟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不是一朝一代修起的,而是经过了几朝几代的积累: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历史上隶属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
大足素有“石刻之乡”的美誉。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年),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相齐名。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历史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
公元907-965年: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据历史记载,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粮贮十年,兵屯数万” 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佛像。
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仕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历史上称为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公元965-1077年的百余年间(北宋乾德至熙宁年间),摩崖造像停滞,至今全县未发现一龛当时的纪年造像。此时寺院内供养石刻圆雕造像兴起。今有遗迹可寻或有文可征者,县东有大钟寺,县西有石壁寺,县北有延恩寺等多处。至本世纪80年代,仅大钟寺一处,就出土佛教圆雕纪年造像百多件。
公元1078-1173年:大足石刻史上第二个造像高潮
公元1078-1173年(北宋后期的元丰至南宋初期的绍兴、乾道历史年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高潮。自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大庄园主严逊舍地开凿石篆山释、道、儒”三教”造像区起,县境内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后开凿出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2处。
南山、石门山造像区和北山多宝塔均于此间建成。始凿于公元892年的北山造像区,历时250多年,亦至公元1146年南宋绍兴十六年建成。
公元1174-1252年:大足石刻造像鼎盛期
公元1174-1252年的70余年间,即历史上的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时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承持晚唐川西柳本尊创立的佛教密宗教派,于宝顶山传教。
他以弘扬佛法为主旨,清苦七十余年,四方募化凿造佛像近万尊,建成了中国佛教密宗史上唯一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其间县境其他处造像基本停滞。四方道俗云集赵智凤座下,石刻高手聚集宝顶山竞技献艺。宝顶山成为中国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派的中心地。
按过去佛教史籍记载,中国密宗盛行于公元8世纪初叶,流行于黄河流域,至公元9世纪初日本僧人空海东传日本后,中国汉地渐至衰落。而北山、宝顶山大量造像及其碑刻文字无可争辩地表明,公元9至13世纪,密宗在四川不仅未见绝迹,而且处于兴盛。
公元9世纪末(晚唐)四川西部的柳本尊修习密宗,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苦行传道,弘扬大法。到公元12至13世纪中叶间(南宋中),高僧赵智凤承持其教,号称“六代祖师传密印”,在昌州大足传教布道,创建了宝顶山摩崖造像这座石窟史上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密宗道场,从而把中国密宗史往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
自公元892-1252年的360年间(晚唐景福至南宋淳佑年间),大足先后建成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4处,造像数量占大足石刻总数的80%左右。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公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余均为公元1082-1252年北宋元丰至南宋淳佑的170余年间建成。
公元13世纪末和17世纪中叶:遭受兵燹
公元13世纪末叶南宋晚期,因战乱石刻造像中断。至15世纪末明代永乐年间,摩崖造像方渐复苏,一直延及晚清。公元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明、清两代)的500年间共有摩崖造像39处,其中虽不乏佳品,但多为小型造像区,造像数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总数的20%。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13世纪末和17世纪中叶,大足曾两度遭受兵燹。“五山”摩崖造像中,除宝顶山圣寿寺两次焚毁、两度重修外,摩崖造像一直保存至今。
19世纪末至本世纪:妥善保护,对外开放
“五山”摩崖造像建成后,除世俗装绚、培修外,直到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年,当地民众才在造像区旁增刻观音、山神、天公地母等少数几个小龛。现基本上保持了唐、宋时期造像的历史规模和风貌。
经过七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宝顶山摩崖造像于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基本完工。无论是它所形成别具一格的、也是中国唯一的表现形式,还是它的思想内容,以及工程设计和雕刻技法,宝顶山的摩崖造像都把大足石刻推向极致。也因此使中国的佛教密宗史和古代石窟艺术顺延了四百多年。
从北山第一座雕像的诞生,到宝顶山的形成,历经三百多年,大足石刻已拥有了上百座龛窟,近万尊雕像。
就在宝顶山摩崖造像即将全部完成的时候,也就是1259年,蒙古大军围攻大足东北方向的合州钓鱼城,大足全城震动,正在进行雕刻的工匠们丢下了手中的工具,躲避战乱。后来川东的政治中心也由大足转至渝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从此大足市井萧条,大足石刻也屡遭兵燹之灾。在宝顶山西面的崖壁上,至今还可以看到几尊尚未完工的作品。
1944年,大足邑贤自费刊行的《民国重修大足县志》,引起了抗战时期由南京迁往重庆北碚的中国学术百科全书编辑馆馆长杨家骆的注意。该年4月,杨家骆组织“大足石刻考察团”赴大足县考察论证,首以“可继云冈、龙门鼎足而三”正告国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又是五十五年过去,1999年12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大足石刻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始了它被堙没千年之后再度惊艳世界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