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第一个人工大湖是西安的昆明池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南,在斗门镇与细柳镇一带,曾有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昆明池。

昆明池建于汉代,美丽的景色一直持续了约千年,晚唐时干涸。浩瀚的昆明池,曾经何等的辉煌,最终却消失于人们的视野。

2012年7月报道,昆明池计划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重现。根据规划,昆明池文化生态景区将发挥西安千年文化优势、打造汉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汉文化形象展示窗口。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在上林苑里开凿了昆明池,他也许不会想到,这个最初以军事目的修建的昆明池,会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在我国水利史上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昆明池位于今日长安区斗门街办一带,处于沣东新城南部,最大水面面积曾经达到16.6平方公里,相当于四个今日的杭州西湖。始于周、凿于汉的昆明池,见证了周秦汉唐长安盛世的辉煌。

长安人工湖为何命名“昆明池”

位于长安的一片水域,缘何起名为“昆明池”?它和现在的云南省会昆明市又有什么关系?其实答案很简单,昆明池最初修建的原因就是为了攻打汉代的昆明国。

把史书往前翻两千多年,汉武帝平匈奴,通西域,也以强大的气魄在长安这座内陆城市开凿了昆明池。对昆明池研究多年的陕西师范大学汉学院副教授王作良告诉记者,开凿昆明池直接原因就是希望打通通往身毒国(今印度一代)的西南通道。当时昆明国属于割据小国,不服汉化,不但自己不理会大汉王朝,还千方百计地阻止四川省的越西国等小国向汉朝进贡。汉武帝天威一怒决定动武,然而昆明国有滇池,当地人擅长水战,汉武帝开凿昆明池当初就是为了训练水师,那一年是公元前的120年。这一修就修了三年,直到公元前117年才修成。

昆明池绝对是个大项目,史书记载昆明池周长四十里,面积332顷,也就是22平方千米,几乎相当于四个今日之西湖。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开凿。汉朝经过连年征战,对内大兴土木,已没有足够的劳役可派,所以汉武帝将陇西、北地的戍卒,还有没有按法律办事的谪吏征召而来,开凿昆明池。

王作良介绍,昆明池不是凭空开凿而来,而是有基础的,这基础就是上古时的灵沼:“相传尧帝治水时,曾停船于灵沼,而昆明池就是在西周灵沼的基础上挖凿和扩大的。而我也查阅了相关记载,有史籍记载,秦代时,为了修建阿房宫,终南山的木材顺着漆渠运下来。我觉得昆明池也是在漆渠的基础上扩建的。”

而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李令福认为,在昆明池开凿之前,这里就有大片水域,昆明池应该是在西周滮池的基础上扩建的,“滮池的旁边还有镐池,而镐池距离镐京不远,所以开挖昆明池时还挖到了镐京的灰土,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后来有人求教于东方朔,东方朔解释那是镐京遗址的灰土,大家才恍然大悟。”

昆明池建成后历代进行过修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昆明池自然也不是一次建成的。王作良和李令福两位教授都赞同一个观点,就是在首次挖掘完成后,昆明池又进行了一次扩修,那是在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4年。这次扩修历时半年,同样是出于军事目的。只是和上次攻打昆明国不同,这次是为了征战南越。王作良介绍说:“第一次修成昆明池后,史书上有记载说汉武帝曾在这里训练水军,却没有见到史书上有汉后来征讨昆明国的相关记载,我推测是随着匈奴问题的解决,汉打通了通往印度的通道,所以不需要再攻打昆明国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昆明国后来向汉臣服了,没必要攻打了。但昆明池第二次扩建后,史书上曾有记载,汉曾与南越发生过水战。可见,昆明池训练水师的功用还是得到了发挥。”

昆明池在汉代修建了两次,基本奠定了西汉昆明池的规模。西汉以后,昆明池继续使用,后秦末年(公元415年)关中大旱,昆明池曾一度枯竭。而公元440年的北魏年间,曾对昆明池进行了一次修浚。后来到了唐朝,曾先后三次修建昆明池。专家推测,因为唐代以后未再修浚过昆明池,所以现在的昆明池遗址应该是唐昆明池的遗址。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曾于2005年4月至9月对昆明池遗址做了详细的考古调查,经钻探、试掘和测量,基本探明了遗址的范围、时代和进水渠、出水渠等。据他们在《西安市汉唐昆明池遗址的钻探与试掘简报》上透露,根据钻探结果,昆明池遗址恰在汉长安城西南约8.5公里处的斗门镇、细柳镇一带,池岸周长约17.6公里,池内面积约16.6平方公里。实测的周长和面积略大于史籍的记载,考古学家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古今在测量精度上存在着误差,另一方面是因为唐代在重修时,将有些地方的池岸(如南池岸)扩大了,致使其规模较汉代有所增大。考古学家在昆明池岸边发现了大量的加固池岸用的鹅卵石,也都是唐代扩建时所用。

也就是这次考古挖掘,考古学家确定了昆明池遗址的具体方位:大体位于斗门镇、石匣口村、万村和南丰村之间,遗址内有普渡、花园、西白家庄、南白家庄、北常家庄、常家庄、西常家庄、镐京乡、小白店、梦驾庄、常家滩、太平庄、马营寨、齐家曹村、新堡子、杨家庄、袁旗寨、谷雨庄、五星村、北寨子、南寨子、下店等20多个村庄,遗址周边有南沣村、大白店、万村、蒲阳村、石匣口、堰下张村、斗门镇、上泉北村、落水村共9个村镇。

332顷湖水缘何最终干涸

李令福教授说:“作为一个人工湖泊,昆明池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中国古代,我还没有听说有哪个人工湖泊的面积超过它。”我们可以想象,相当于今日四个西湖的昆明池,碧波荡漾,水天一色,菡萏相宜,人泛舟湖上,烟波浩渺,那是何等的美景,何等的享受。

然而到了唐代末年,曾经广阔的昆明池最终没有逃脱干涸的命运。关于昆明池干涸的原因,王作良说:“我也一直在思索,为什么?我猜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是长安城用水量的激增;第二是气候环境原因。第三就是人为地破坏,为修建大明宫等宫殿,在终南山上砍伐木材,从而造成了水土流失。”

而李令福认为昆明池干涸主要是气候原因造成的,人为原因就是政治中心东移:“唐代,长安城比汉长安城向东南偏移,昆明池的海拔比长安城更低,所以也就丧失了向城市供水的功能。其功用较汉代下降了不少,建设投入自然不够,所以在唐初的辉煌过后,昆明池就逐渐衰败了。唐代末年,随着社会的动荡和自然环境的干旱化,昆明池逐渐淤积荒废,变成了农田。”

诗圣杜甫曾有一首诗《秋兴八首-昆明池水》:“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则是对昆明池的历史变迁的最好概括。

北京昆明湖名字来源于长安昆明池

昆明池的辉煌延续了近千年。虽然它后来干涸了,但它的影响却并没有中断。

北京颐和园内也有一个昆明湖,其实和长安的昆明池有着不解之缘。乾隆皇帝在瓮山一代兴建清漪园(后改建为颐和园),将里面的天然湖泊开拓成现在的规模,联想到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也想到了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所以给湖命名为昆明池。光绪皇帝后来也曾在昆明池训练水师,年轻的光绪帝遥想汉武帝,思绪万千,写下“水战原非陆战同,昆明缅想汉时功”的诗句。

而南京大名鼎鼎的玄武湖,也曾在南宋年间被改名为昆明池,原因也很明朗,宋孝武帝借用此名,正是意在自比汉武帝,雄心勃勃地想实现大一统,昆明池的影响可见一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