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织金锦出土于陕西法门寺

法门寺地宫发现的唐代的织金锦,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织金锦实物。用这种织金锦制作的大红罗地蹙金绣袈裟和蹙金绣大团花拜垫,精美异常,织金绣裙为“武后”的供佛之物。

织金锦技术已见于汉代文字记载,在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法门寺出土是首次发现实物。

锦上的鎏金丝,以丝线作芯,用金丝一圈圈缠绕而成,1米长的金丝要绕3000多圈,其技术之高超令人难以置信。金丝直径平均只有0.1毫米,最细处仅0.06毫米,即使是现在,制造这么细的金丝也非易事。

织金锦可在法门寺珍宝馆看到。

“织金锦”在元代时被称作“纳石失”,它是一种以扁金线或圆金线来织造纹饰的丝织物,在元代相当盛行,被认为是中国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织造工艺的典型代表。

当时元代的人们喜爱在丝织物上大面积地使用金线织造花纹,这主要是由于蒙古族的习俗爱好,以及元代上层统治者为了显示自身的华贵而大力提倡的结果。元代还屡次召集全国的织金工匠,设立织造局专门生产“纳石失”,以满足宫廷、王侯和百官的需要。

“纳石失”织品织造紧密,提花规整,反映出元代高超的织造工艺水平,并为明清两代(公元1368年—1911年)出现的更为复杂的加金织造工艺奠定了技术基础。

元代龟背团龙凤纹“纳石失”佛衣披肩,长43厘米,织造精美,提花规矩,金线匀细,花纹光泽亮丽,是元代“纳石失”织物中罕见的精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