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的第一人“是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1901年1月-1996年11月),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

严济慈,字慕光,号岸佛。1901年生于浙江东阳(今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1923年东南大学第一届唯一的毕业生。

同年赴法国留学,仅用一年时间,就同时考得巴黎大学微积分学、理论力学和普通物理学三张主科文凭,获得数理教学硕士学位。

1927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同时受聘担任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在真如)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的数学、物理学教授,并兼任中央研究院理化实业研究所筹备委员,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和所长,兼任镭学研究所所长。

新中国成立后,严济慈全力投入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东北分院院长、数理化学部委员、技术科学部主任、副院长以及《科学通报》主编和《中国科学》主编等职务。

同时,还曾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等职务。

严济慈从小在数学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能。他有着严谨治学的风范和勇于创新的风格。他认为,读书主要靠自己,要摸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读书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听(听课)看(自学)用(查书)的发展过程,即把书越读越薄的过程。

他认为,讲课是一种科学演说,教书是一门表演艺术,要教好书,一要大胆,二要少而精,三要善于启发学生,识别人才。

他主张要丢开教本,进入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讲演,要做到不需要准备就能讲。

他认为,写书要写出自己的风格,要尽量用自己的话去论述问题,让看书的人好像听见你在说话一样,理解你的意图。

严济慈认为:科学研究的最大特点在于探索未知,因此,在学术上应有所创见,在技术上应有所创造,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应有所创新。

为此,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能够提出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这两个学术条件,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他特别欣赏的第一流工作,就是那些研究题目必须是在茫茫未知的科学领域里独树一帜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是自己独出心裁设想出来的,体现这个方法,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必须是自己设计、创造的。

严济慈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地球物理学、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的效应以及应用光学等方面都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他系统研究水晶圆柱体施加扭力起电现象,发现水晶扭电定律;深入研究光谱学,为丰富和发展原子、分子光谱学做出贡献;精确测定臭氧紫外吸收系数,为大气物理学中臭氧层测试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研究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性能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开展应用光学的研究,研制大批军用光学仪器设备,荣获胜利勋章。

他的主要论著有:《初中算术》、《几何证题法》、《普通物理学》、《高中物理学》、《初中物理学》、《严济慈科学论文集》、《严济慈科技言论集》等。

严济慈是我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的第一人;是我国光学仪器工业奠基人之一;是我国科学家在国内工作、在《法国科学院周刊》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一人。

他培养了我国几代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制订和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促进我国同世界各国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