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有关马车的文字记载出于先秦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夏代之前没有马车的记载。到了先秦时代有了文字记载。史书记载,夏代的“车正”(主管造车的官)奚仲驯马拉车,人们才开始乘坐马车。

资料还记载,当时的车有“大车”、“小车”之分。

大车即牛车,小车即马车。因为当时牛车的车厢大,被看作“平地任载之具”,用来拉沉重的东西。

牛力气大、能负重、有耐力,但速度慢;马车出现后,载人牛车渐渐少了,牛车多用于载物。

但魏晋以后牛车逐渐又时髦起来,牛车作为载人工具又开始盛行,宫廷显贵和官员也转而喜乘牛车,甚至皇宫里都养起牛来。

这是因为牛车虽慢,但行走平稳,车身高大,可以在车上设几障帷,任意坐卧。如果不追求速度,在道路状况不是太好的情况下,坐牛车相对舒适一些。

当时牛车分为“通幰(读音“显”,车幔的意思)牛车”、“偏幰牛车”和“敞棚牛车”三种。

通幰牛车地位最高,车顶从前到后一顶大帐子;偏幰牛车的幔子只遮住车的前半部。

这两种车在幔子底下还有车棚,棚一般有檐。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乘坐的就是牛车。乘坐牛车当时竟成为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

由于造车技术的进步,马车在速度上的优势和马车的普遍使用,牛车又回归到主要还是载物上来。

宋代有一种“太平车”,要用五至七头牛拖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