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笔业的祖师是秦朝大将蒙恬

高中阶段我们学过贾谊的《过秦论》,其中有“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支强大彪悍、战功显赫、威镇天下的秦军的最高军事统帅就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的将军蒙恬。

蒙恬是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祖籍齐国,属今山东。他勇猛无敌、功勋卓著、威名远扬,“是祖国大西北最古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的第一人”。 在秦朝如云的战将中,蒙恬是“最闪亮的将星”。被史学家列为从先秦到西汉的17位传奇名将之一。

蒙恬的一生是精彩、传奇的一生。他的人生曾演过三个重要角色——“法官”、将军和笔祖。

蒙恬的最先角色是公正“法官”。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他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因书读得好、才华横溢而很受器重,官至上卿。可以说,蒙恬不仅出身于高官之家,而且熏陶于书香门第。蒙恬从小就受到正统文化教育,且学习刻苦,博览群书,成绩出众。其后又专门学习法律,学成被召录为文书之类的刀笔吏,相当现今法院的书记员。不久又“升官”,“干过狱官”,也就是现今法院刑事法官。蒙恬判案注重事实证据,严格依照秦律,判决结果公正,罪犯认罪服判,在当时传为佳话。然而,秦朝法律过于严酷,蒙恬心生去意。历史的洪流在召唤,历史的重担在等待,蒙恬最终投笔从戎。

蒙恬的重要角色是传奇将军。蒙恬祖父蒙骜“官至上卿”后当起了将军,带兵打仗,先后为秦国攻取70座城池,并建立了两郡。其父蒙武亦是著名将军,战功显赫。蒙恬传承了两代名将的血脉,接过了两代军事家传下的兵韬将略,毅然挥起了帅旗。

公元前221年,蒙恬随秦国大将王贲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大梦想。正当咸阳城里欢庆伟大胜利的时候,匈奴军队却在秦朝北部边境杀人放火,抢劫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秦始皇伯乐相马,百里挑一,危急关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公元前215年冬天,蒙恬擂响战鼓,高举旌旗,三十万大军威武出征。他亲率主力,从陕西榆林向河套北部进发,其余兵力则出萧蒹关进击河套南部。秦军动作迅速、时机合适、战法得当,对匈奴军队雷霆一击。匈奴人抛下无数的尸体,匆匆向北逃窜。秦军乘胜追击,并对匈奴军队连续重击。头曼单于深为恐惧,只好带领残兵败将继续北逃。经此一役,蒙恬将原秦、赵失地悉数收复。

蒙恬不仅善战,而且善于“治理边塞、巩固国防”。在打败敌人,“却匈奴七百余里”后,蒙恬继续统兵坚守边陲。他“用险制塞”的方法,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一起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整修加固,全长5000多公里,号称万里长城,现系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人类宝贵的文化瑰宝。

为了巩固北疆,蒙恬奏请秦始皇,在新收复地区设置九原郡,下辖44个县,郡城在今内蒙古五原。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囚徒到边陲垦殖。此前还从内地大量移民,充实边境,开发生产,严守战略发展空间,为保卫边疆提供人力、物力保障。为稳固江山,秦始皇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九条秦驰道:路宽五十米,每隔三丈植松树一棵。蒙恬的任务是修筑其中的一条秦直道,全长1800里,一头是九原郡,一头连着秦始皇行宫林光宫。

蒙恬的崇高角色是“制笔始祖”。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并称中国“文房四宝”,那么湖笔的发明人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笔祖蒙恬。

公元前223元,蒙恬带兵在外征战,要定期书写战报呈送秦始皇。当时书写很不方便,有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受伤的兔子,长长的尾巴在地上拖出血迹,脑海不觉灵光一闪。他立即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写字,可油光光的兔毛不吸墨。试了几次,均效果不好。蒙恬很失望,信手一扔,那支“兔毛笔”掉进了门前的石水坑。几天后,蒙恬无意中又瞧见那支笔,捡起发现湿漉漉的兔毛更加洁白、柔顺,随手蘸墨书写,感觉流畅无比。原来该坑的水里含有石灰,经碱水浸泡,兔毛油脂被分解,因而能吸墨书写。这就是传说中毛笔的由来。

后来蒙恬因作战到了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在善琏村用羊毫制笔,书写效果更佳。此后,当地制笔业蓬勃发展,蒙恬于是被后来人奉为笔祖。据说有位叫卜香莲的漂亮姑娘,有一天不慎落水,蒙恬英雄救美人,最终两人喜结夫妻。卜香莲完善了制笔工艺,也就成了“笔娘娘”。

蒙恬是笔祖,并非仅是民间传说,文献亦有记载。《太平御览》引用《博物志》说:“蒙恬造笔”。崔豹《古今注》记载:“自蒙恬造笔,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因一场巨大的意外政治风波,蒙恬冤屈致死。为了纪念笔祖蒙恬,浙江湖州民众修建了蒙公祠。1992年重修扩建,现占地4000余平方米。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蒙恬生日、农历九月十六日笔娘娘生日时,全国各地的制笔人士均要云集蒙公祠,隆重祭祀笔祖蒙恬,并早已成善琏镇的民间习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