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国家沪剧团是上海人民沪剧团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也流行于苏南和杭嘉湖地区。

沪剧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早期流行于江南一带的农村山歌小调和民间俚曲,后来受到其他戏曲与说唱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曲艺、小戏风格的艺术品种。

清乾隆年间就有流行,当时称“花鼓戏”或“滩簧”,如苏滩(苏州)、杭滩(杭州)、甬滩(宁波)、锡滩(无锡)等。

上海开埠之后,周边各地的滩簧相继进入上海演出,上海本地的滩簧为了与之相区别,就自称“本滩”或“申滩”,这就是沪剧的前身。

1898年,许阿方等艺术首次进入四海升平楼茶园演唱,本滩正式登上表演舞台。到20世纪初,本滩频频进入大中型游乐场演出,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戏曲形式。

1920年,改称“申曲”。

1941年,上海沪剧团成立,自此正式定名为沪剧。

1953年,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

2006年,沪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沪剧是上海土生土长的剧种,其音乐发球滩簧腔系,音乐比较柔和、优美,富于江南水乡风味,也具有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

沪剧唱腔分长腔类、簧腔类、小调类3种,表演偏重于通俗、写实、细腻、质朴,特别注重唱功,形成一种长于抒情的风格。

早期沪剧剧目大多是反映农村家庭题材的,如《阿必大回娘家》、《陆雅臣》等。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出现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题材,如《罗汉钱》、《黄浦怒潮》、《芦荡火种》、《红灯记》等。

改革开放后,又涌现出了《一个明星的遭遇》、《今日梦圆》、《母亲的情怀》等优秀剧目。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有筱文滨、王雅琴、施春轩、丁是娥、杨飞飞、王盘声、袁滨忠、马莉莉、茅善玉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