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是广东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位于广东省南雄(今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与江西省大余县(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交界处。
梅关好像是一道城门,虎踞梅岭,被两峰夹峙,将广东和江西隔了开来。相传,梅岭得名于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
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梅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越人开发后,它就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另一说法是,由于此地多梅树,故称“梅岭”。
南雄市“居五岭之道,为江(西)、广(东)之冲”,被誉为“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因此,它历来是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
南雄即“南粤雄关”,它的得名也与梅关有关,雄关指的就是梅关。
现存关楼建于宋嘉祐年间(1056-1063),为砖石结构,风格古朴,气势雄伟。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刻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刻着“岭南第一关”五字。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南雄知州张凤翔在梅关北侧,立了一块石碑。碑高2.4米,宽1.4米;上刻“梅岭”两个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为楷书字体,刚劲有力。关楼两侧,是一副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梅关古道设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13年,为了积极开发岭南,在南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它们打开了沟通五岭南北的三条大道。
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自宋嘉祐年间 (1056-1063)建关楼以来,南雄历代州、县均对关楼进行过修葺,才使梅岭关楼得以保存至今。
梅关古道如同一条纽带,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把长江和珠江连接了起来。它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宽约6尺,路面整齐,铺着鹅卵石。
关道两侧是山崖,有繁茂的灌木丛,树木葱笼,层峦叠翠。古道旁建有一座半山亭,又名“来雁亭”。过去,关道沿途共有136块诗碑,刻写着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遗憾的是,现存的已不多。
唐开元四年(716年),宰相张九龄过梅岭,有感于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于是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接受了张九龄的建议,让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
这项工程十分浩大,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经过艰辛努力后,大庚岭古道终于开通了。现在,人们能够看到,在大庚岭古道上有座“夫人庙”,它是后人建造的,以此来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以及感恩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事业的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