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建在辽宁丹东
1949年2-12月,国民党海军起义投诚到解放军的船舶共81艘。国民党兵败大陆、溃逃台湾时,著名海军将领陈绍宽、曾以鼎以及海军宿将萨镇冰等 拒绝去台湾,相继通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2月12日元宵节这天,国民党海军“黄安”号舰在青岛成功起义。相隔不到半个月,刚由英国朴次茅斯港接收不久的最大最新的现代化战舰──“重庆”号巡洋舰,也于25日在上海吴淞口接踵起义,随即经解放区烟台驶抵东北葫芦岛。不久,东北军区任命邓兆祥、任克加分别为“重庆”号舰长和政委。3月20日,中央军委为了“重庆”号舰的安全,电令该舰自沉于海中,全舰官兵于月底分批开赴辽东省会安东(今丹东)。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十分欣赏和重视这些爱国官兵的热情和壮举。1949年3月24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发给“重庆”起义官兵的电文中勉励他们,做“参加中国人民海军建设的先锋。”
国民党海军官兵先后有4000多人加入建设新中国的行列。其中,萨镇冰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政协委员等职,陈绍宽曾担任华东军政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
毛泽东在谈到“重庆”号等起义舰艇遭到国民党空军的轰炸时,毛泽东说:“尽管有一些舰艇被炸沉了,同志们很难过,这种感情是好的,但是不要紧,只要有了人,问题都好解决。中国地大物博,我们一定能够把海军建设起来。”
1949年10月23日,毛泽东、朱德在中南海设宴招待程潜、张治中、傅作义、林遵、邓兆祥等26名起义的国民党陆海军将领,高度评价他们响应人民和平运动的功绩,并指出:由于国民党中一部分爱国军人起义,不但加速了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的瓦解,而且使我们有了迅速增强的空军和海军。
1949年5月16日,按照解放军总部的命令,以”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官兵为基础,在东北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成立了解放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同时任命原“重庆”号舰长邓兆祥为海军学校校长原辽西军区副司令员朱军为政委,原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辽宁省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张学思为副校长,原辽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李东野为政治部主任。后来,“灵甫”号起义官兵也北上加入海军军校。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仪式的“先头部队”中,有一排队伍就是由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安东海军学校代表队组成。
安东作为东北解放战争初期的发源地和最早的解放区,创办海军学校的社会和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辽东省政府和辽东军区很快就为海军学校选择和提供了良好的校址校舍,即今丹东市振兴区人民路67号──驻军部队营区大院。
1949年4月,安东海军学校以原辽西军区司政直属机关为基础,并从辽东军区(驻安东)和辽宁军区(驻沈阳)抽调部分指战员赶赴安东,迅速组成建校机构。
海军学校内部教学行政等管理机构非常健全,设置了教育(训练)部、校务部和政治部及供给、卫生、管理、组织、宣传、保卫等处科。全校设有两个学员大队,每个大队下设3至4个中队。此外,校部还编设有文工队和警卫、通信分队。
安东海军学校的学员,前两批是“重庆”号的全舰官兵和“灵甫”号的部分官兵。不久,军委指示:凡是部队中曾当过海军的人员,一律到安东海军学校报到。于是,又有两批早年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的原“马尾海军”和“刘公岛海军”人员,陆续调离部队来到安东。他们在安东海军学校经过系统的培训后,从思想上、政治上划清了人民军队与反动军队的界限,坚定了为人民海军建设服务的思想。因此在海军学校开展的建团活动中,第一批就有220余名青年学员被校党委批准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49年11月22日,中央军委指示,以安东海军学校为基础组建大连海军学校。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安东海军学校人员一部分调到大连海军学校,一部分留下作为打捞“重庆”舰的基干力量,一部分调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分配工作。安东海军学校圆满地完成了其特定的使命,于1950年1月结束了它短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