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墨是出土于湖北云梦的一块秦墨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孙莘老寄墨》中这样赞美墨:
徂徕(读音“粗,二声、来”)无老松,
易水无良工。
珍材取乐浪,
妙手惟潘翁。
鱼胞熟万杵,
犀角盘双龙。
墨成不敢用,
进入蓬莱宫。
在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就已经出现黑色的图案花纹,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上偶尔也能发明用墨写的文字,竹木简牍、缣帛上都留有原始用墨之痕迹,但是当时的墨是什么样的,现在已经无法知晓了。
我国最早的墨叫“石墨”。《水经注-漳水》说:“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亦谓之石炭。”
墨的本意即为“黑土”,所以“石墨”应是煤炭、木炭、锅灰类。
秦汉时出现了松烟墨,这种墨是用松木烧成的烟灰拌上漆和胶制成的。
1975年在湖北云梦(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睡虎地4号秦墓出土了一小块圆柱形的墨,直径2.1厘米、残高1.2厘米,同出的还有研石和家书木牍。
这块秦墨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墨。
1976年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了5块大小不等的碎墨块,因为都是些小墨块,所以叫做“墨丸”。
其中一块经拼合还原的墨块,长1.5厘米,最宽处1.1厘米,最窄处0.6厘米,近似瓜子形。墨易潮,易溶于水,难于在地下和墓葬中长期保存。
史书记载汉代的尚书令仆丞郎每月可以得到“大墨一枚,小墨二枚”。
由于墨丸太小,磨墨时不能用手直接拿着墨来研磨,所以秦汉时期的砚台都要另外附一块用来研墨的研石。
秦汉时期的墨都是用松树烧取烟灰制成的松烟墨,因此它们被称作“烟墨”、“松烟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