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近代技术学校是福建船政学堂
中国最早的近代技术学校是1866年底左宗棠和沈宝祯设立的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是设在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局(造船厂)附属学校,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学堂的宗旨就是“习学洋技”,分前堂、后堂两部,实为两个专业。
前堂学法语,习造船技术;后堂学英语,习驾驶技术,分别聘用法、英两国的师资和技术人员担任教学。学制 5年,毕业后可授予水师官职,也可出国继续深造。还设有艺徒学堂,培训技工和绘图员和机器维修人员。
除福建船政学堂外,早期的技术学校还有李鸿章会同曾国藩创办的上海机器学堂(1867年建),附属江南制造总局,学习枪炮制造技术。还有李鸿章办的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建)、天津电报学堂(1881年建)和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建),张之洞办的广东水陆师学堂(1887年建),曾国荃办的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建)。私人创办的新式学堂,最早有徐寿创办的格致书院(1874年)。
洋务派办的这些新式学堂打破了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出中国自己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如严复、鲁迅、张伯苓等近代史上的巨匠,都是出自于这类学堂。
洋务派办的新教育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一,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地位。这些新式学校都是申报朝廷批准后兴办的,不是私学。但又都是以个案处理,零星举办,也不隶属于当时的教育管理系统,它的经费多靠自筹,学生毕业后没有官方提供的出路保障,所以严格说也不是官学,只能算做是封建传统教育之外的点缀和补充而已。特别是缺乏基础教育的根基,必然影响教育效益和质量。
第二,其范围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其他学科多为这两个方面的延伸。如机械专业主要是为军工服务,电报、医务专业也首先着眼于军用。当局也不愿扩大新教育的领域。丁日昌说:“除船械一切必须效法西洋外,其余人心、风俗、察吏、安民,仍当循我规矩,察以实意”。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实际上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原则的具体运用而已。
第三,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所把持。如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自1869-1894年,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达25年之久。福建船政学堂由法国军官日意格(P.M.Giquel)、德克碑(A.N.D’aiguebelle)任正、副总监,中国当局只管投资拨款、提供设备原材料及对学生的日常管教,至于指导和教授学生,“乃洋人之责任”。“洋教习”通常享有极高的薪俸和待遇,而养尊处优、不用心教学的却大有人在。总之,中国新式学堂一开始就带有半殖民地的强烈色彩。
第四,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旧学基础的人才能入学,学校均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仍有祭孔典礼,讲究礼制,月课季考,学规繁苛,厉行惩戒,等等,都是旧官学的传统,新教育其实仅仅表现在教学内容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