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座海洋波力电站是岸式波力电站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自1979年开始研究利用海洋波浪能,在小型航标灯用波力发电装置研制成功的基础上,于1984年提出在珠江口大万山岛研建岸式波力实验电站,于1996年1月完成20千瓦岸式波力实验电站与柴油发电机并网发电运行的试验。这是中国第一座岸式波力电站,总体上达到或接近日本、英国等国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研建的同类波力电站的水平,在波能转换效率方面则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研建初期得到中科院、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和珠海警备区的支持。由广州能源研究所牵头,与北京水利水电科学院及华南理工大学合作,于1985年升始水池模型试验,1986年开始现场施工,1987年底完成岩石爆破、气室和厂室混凝士结构的浇注,1992年2月一台3千瓦波力发电机组试发电成功。由于缺乏在大风浪下长期运行的能力,暂停实海况下的发电试验。1991年该项目再次列为国家科委“八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原站址基础上研建20千瓦岸式波力实验电站。
该电站采用振荡水柱( OWC)波浪能转换原理的一种气动式波能装置:气室内的水柱在波浪激励下振荡,像活塞一样压缩气室顶的空气,产生在气流,驱动空气透平,带动发电机发电。该波力发电机组,为与变速恒频发电机直联的对称翼型空气透平,与柴油发电机并网发电运行。该电站于1996年1月19日开始试发电,在冬季的一般波况下,即平均波高H/10=0.8-1.8米,平均波周期T=3.5-7SEC时,平均输出电功率N=3.5-5千瓦,最大输出电功率为14.5千瓦,达到设计要求。由于波浪能发电不稳定,单机独立运行有困难,试发电后未向海岛正式供电,但它为在“九五”期间建100千瓦波力电站的实用化提供了实海况的设计和建造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