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第一座黄河上的铁路桥郑州黄河桥也是旧中国最长的铁路桥
1896年,清政府决定修建芦汉(芦沟桥至汉口)铁路,1899年初,芦沟桥至保定段竣工。1901年,芦汉铁路展建为京汉铁路。1906年4月,京汉全线建成并正式通车。郑州黄河桥是该线的最大桥梁,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最长的铁路桥梁。
本桥位于今京广线郑州北30公里处的邙山头,全长3015米,共102孔,为单线铁路桥。设计载重等级约合E-35级。1903年9月开工,1905年11月15日竣工。工程造价库平银265万两,由比利时的公司承建,技术负责人是沙多。
郑州黄河桥于1900年选定桥址,其北岸从沁河到桥址有大坝防护,南岸邙山头土质坚硬,是河道的天然屏障。桥址处河槽宽3公里,比其他地方窄,河道也比较稳定。桥址选定后,又先后聘请德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工程师进行了现场查勘。1901年完成定测,1902年开始设计。设计的桥长与河宽相同。在桥跨布置上,因河水分南、北两槽,中间为一滩地,故设计两侧各为25孔31.5米的下承钢桁梁(施工时改为北端26孔,南端24孔),中间为52孔21.5米的上承钢板梁。基础设计采用铸钢管桩,各桩在地面以上部分以钢拉杆连成整体,增强稳定性。桩的上端套以特制的桩帽,桩帽上设置桥箱和支座垫梁等以承托钢梁。全桥墩台103个,其中承托钢桁梁的为大墩,共50个,各由10根管桩组成;承托钢板梁的为小墩,共51个,各由8根管桩组成;在桁梁与板梁之间为对渡墩,共2个,各由14根管桩组成。桥面线路为直线,平坡。
本桥于1903年正式开工,基础施工先在滩地进行,水中墩施工安排在枯水季节,并采取开沟引水和利用河道多变的特点,尽可能避免在水中施工。桥上钢梁就地拼铆架设。
本桥建成后,多次遭到战争破坏,也多次被水害损坏,到1948年时,桥上只能通行小机车,列车需分解过桥,限速每小时5公里。以后经5次加固改造,并于1952年将全桥钢梁均更换为前苏联制造的上承拆装式钢桁梁后,取消了限速。1960年郑州黄河新桥建成通车,本桥转为备用。
20世纪初期,在举世闻名的“悬河”上,以两年的工期,建成了这座长达3公里的铁路桥梁,在当时的建桥史上是一个突破。本桥桥址的选择,桥长的确定,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设计前对洪水冲刷认识不足,施工后又限于当时的设备和技术能力,造成了浅基,给运营养护带来了长期的困难,足为后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