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私人书院“康成书院”由东汉经学家郑玄创办

该系列: 青岛康成书院 共 2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人。世称“后郑”,以虽于西汉末年东汉初称为“先郑”的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

自幼敏而好学,多才多艺,精通音律,擅鼓琴瑟,号称“神童”,深得当时北海郡太守杜密的赏识,因而被推举入太学学习。先学今文《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又从张恭祖学《周官》、《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韩诗》。

汉桓帝建和年间(公元147-149年),郑玄与涿郡卢植,结伴西行,拜师马融,攻读古文经。3年后,学业满,又游学周、秦,往来幽、兖、豫……

郑玄既通今文经学(包括谶讳),又通古文经学,是东汉最大的博学家,名满九州。

汉灵帝初年,朝廷封他为“大司农”。但是,面对当时贪官满朝,污吏辈出,重臣弄权,王、侯割据的混乱局面,郑玄视权力如粪土,决心教书育人,恢复礼仪,治乱于天下。因此上任不久,郑玄便推病辞官,回乡办学。一时门徒潮涌,数百上千。后遭党锢牵连,被禁锢14年。在此期间,闭门不出,专修经业。

汉灵帝中平年间(公元184-189年)党锢解除,郑玄受聘于北海(现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孔融家讲学授徒。汉灵帝末年,黄巾大起义,徐州黄巾军攻破北海,郑玄同他学生一起逃到不其山(崂山铁骑山)避难,并于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在这里创建了闻名遐迩的康成书院。

郑玄在这里讲学授徒,据史书《三齐记》记载,从学者有万人之众,影响很大。

此后,崂山的书院历代兴建,可达五六家之多。它们分别是青峪书院、石屋书院、下书院、劳山书院和华阳书院等等。崂山众多书院的建立,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伸。至今,崂山还有一个村庄名叫“书院村”。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看了崂山的康成书院之后写道:“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后来,由于自然灾害,山中粮食奇缺,为减轻学生负担,谢绝众生的挽留,郑玄离开崂山,迁到徐州。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起兵,为争取学者们的支持,强迫郑玄抱病随军远行,途中至元城(河北大名县东)病故,终年74岁。生前他虽有“薄葬”之嘱,但送葬者诸弟子达千人。

郑玄继马融之后,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学说,破除家法传统,遍注群经,汇集汉代经学的大成,基本上结束了今文、古文之争,这种融汇今文、古文的经学,世称“郑学”。他对保存古代文化遗产,整理古代历史文献,有重要贡献。但由于治学喜综合,故常以不同为同,也造成不少附会处。

同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