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由落下闳编制
四川省南充市是中国古天文研究的中心。西汉伟大的天文学家、历史学家落下闳在其家乡阆中蟠龙山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创制了第一台浑天仪,奠定了世界最早的浑天说的基础,发明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研究天文学的深厚传统,吸引了无数天文学家到阆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研究的灿烂星空。
据《阆中县志》记载:落下闳(约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姓落下,名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人。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当时长期沿用的秦朝历法误差很大,如秦历是以10月为首,每年要余下四分之一日,存在“朔晦月,弦望满亏”,即三十、初一出现明月当空的现象,历书上的朔望与实际的天象不符。面对秦历混乱、影响农事等诸多问题,太史令司马迁建议汉武帝改革历法。汉武帝采纳了司马迁的主张,于是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新创历法。
自幼聪明好学,爱好天文,喜观天象,精通天文律历的巴郡阆中人落下闳,经同乡侍中谯隆推荐,跋山涉水来到京师长安,与邓平等天文学家一道,开始了艰辛的研创新历的工作。在长安,落下闳成天潜心于“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举终以定朔晦分至。”当时民间和官方的20余名天文学家汇聚长安,提出了18种改历方案,大家各执己见,相持不下。“于是皆观新星度日月行,更以算推。”诸家方案孰优孰劣,还得以实测的数据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察和测算,经过仔细比较,因《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更合于天象,更为精确和科学,大大优于其他17种改历方案。这样,历经6载的研究和测算,一部崭新的历法——《太初历》诞生了。
汉武帝龙颜大喜,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下令颁行《太初历》,并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庆贺新历的施行。为褒奖落下闳在牵头研创《太初历》过程中立下的汗马功劳,汉武帝特授其侍中之职。而甘于寂寞,热爱天文的落下闳坚辞不就,遂于当年离开长安,回到阆中继续从事天文研究。
《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统一且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在天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历法测算出一朔望月等于29又81分之43日,故又称为“81分律历”。《太初历》以冬至所在之月为11月,以正月为岁首,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月大30日,月小29日,并首次将24节气订入该历法,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落下闳在《太初历》的制订中有许多科学的创意和发明,如改秦历以10月为岁首的错误,确定以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12月底为岁末,从此,《太初历》与周而复始的四季顺序紧密吻合并相沿至今。
落下闳在预见《太初历》不足之处曾指出:“日后八百岁,此历差一日,当有圣人定之。” 他还测知135个月为一个交食周期,每一交食周期内将发生日食23次。同时,他对太阳系诸行星的会合周期的测算也相当准确,如水星为115.87日,仅比现代的测值115.88日小0.01日。在两千多年前,能算出这些数据和测出这些天象,是世界罕见的奇迹。落下闳是用“连分数”的数学原理计算《太初历》的数据的,直到1579年,欧洲人彭柏里才提出这个原理,但已晚于落下闳1600多年。
《太初历》的制订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一次历法大改革,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天文学上的巨大贡献。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他是世界天文学领域一颗“灿烂的星座”。落下闳虽然已经逝世两千多年了,但“落下闳星”却永远闪耀在茫茫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