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备急千金要方》由古代“药王”孙思邈所著

该系列: 唐千金方 共 3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做事难,做人更难;为医难,为名医更难。要为名医,医术和医德必须兼备。中国隋唐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581-682),以他高尚的医德和杰出的医术,为后世百姓传颂。

巍巍堂堂 百代之师

孙思邈出生在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一个生活丰裕的家庭。但是,童年的孙思邈体弱多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四方求请名医,为筹汤药之款而倾家荡产,陷入贫困。

少年时期的孙思邈经常见到穷苦的老百姓生了病没有钱医治,只有悲惨地死去,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于是从小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医生,为天下的穷人看病救命。二十来岁时,孙思邈便开始为乡邻治病,以后医术日益高明。他本人所患的疾病,也由自己治愈。这是他从10岁开始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刻苦攻读医书、钻研医学的结果。

与此同时,他博览群书,精通儒、道、佛和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在当时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圣童”。隋唐两代皇帝都曾召他为官,他因辞不受,隐居山中一边行医,一边撰写医药学著作。

孙思邈不但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以及按摩、卫生保健、饮食治疗法、老年病学等,同时具有相当高明的针灸技术和渊博的药物学知识。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药学著作,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的重要典籍,对唐朝以后医药学的发展和日本、朝鲜等国医药学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孙思邈同时又是一个出色的炼丹化学家,他所编著的《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记载了我国早期的火药配方。30岁时,孙思邈曾长途跋涉,隐居太白山,研究炼丹术,并成功地炼成了太一神精丹。这种丹药,是用雄黄、雌黄、曾青、慈石,经升华而得的,其色“皎洁如雪”,其实这就是氧化砷。孙思邈用砷剂治疗疟疾,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后来这种方法经阿拉伯西传,在欧洲曾有较大影响。

公元628年,孙思邈以101岁的高龄去世。由于他一生刻苦钻研医学,注重实践,受到人民的尊敬,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称为药王山,还在山上建立了药王庙。而唐太宗曾亲撰“赐真人孙思邈颂”说:“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人命至重 救死扶伤

孙思邈之所以能在医药学上取得卓越的成就,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他志存高远,方向明确,把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看作是学医的最崇高目标。他在解释自己的两本医药学著作为什么要取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时,曾这样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比千斤黄金还要珍贵得多。如能用一剂方药来拯救人的生命,所积的大德真要远远超出千金黄金的价值了。所以要用“千金”两个字来命名自己的医学著作。正是这种把人的生命价值放在医学的首位,把维护和保障人的生命和健康作为医学研究最终目标的思想,给了孙思邈从事医学研究源源不断的动力,造就了他堪为万世楷模的崇高医德。

为要真正达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目的,孙思邈从年轻时起就刻苦地钻研医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他一方面从书本上学习,熟读了当时所能读到的所有医药学典籍;另一方面则从实践中学习,并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凡是有人在切脉、诊候、开方、采药等各个环节有一点点强于他的地方,他都要不远千里去请教学习。对于一些切实有效的民间秘方,他则不惜花重金去求取到手。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不断探索,孙思邈的医术水平越来越高,远近百姓来找他看病的也越来越多。

有一次,一个病人来看病,自述患有呕吐。孙思邈经过望、闻、问、切的全面诊断,确定他得的是脚气病,并根据诊断开了药方。可是病人怎么也不相信自己患的是脚气病,认为自己从没有脚肿的现象,而其他医生都说是食物中毒,怎么会是脚气病呢?他坚持不肯服孙思邈开的药方,结果不出10天就死去了。其实脚气病并不能单纯地以是否脚肿来判定,有一种冲心型脚气病,患者的脚并不肿,但小腹麻痹、呕吐不止,这叫做脚气人心。如不及时治疗,病人危在旦夕。这个病例,反映了孙思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高明诊治水平。

孙思邈不仅善于总结前人以及当时医家的医学成果,而且能在这个基础上灵活应用、大胆创新,从而使他在医药学领域的许多方面都有新的建树,最终成为医学史上的一代大家。例如,他最早提出妇科应从内科中分离出来而单独设科,这个主张以后在宋代时终于得以实现;他对“消渴病”(即糖尿病)有着深刻的认识,指出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这在临床诊断上极有价值;他最早描述了下颌骨脱臼的手法复位,其步骤和要领一直沿用到现在;他用葱叶成功地为病人实行导尿手术,这在古代医学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等等。孙思邈在中国医学史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最早”和“第一”,用其一生的医药学成就,实现了自己“人命至重”、救死扶伤的崇高目标。

崇高医德 流芳百世

孙思邈不仅具有高超的医术,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他在《千金要方》中专门写了“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两篇文章,详细地论述了作为一个医生所必须具有的医疗态度和医学品德。他自己则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行医过程中时刻以这些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在中国医学史上,孙思邈的医德美名有口皆碑,流芳百世。

首先,孙思邈认为,作为一个医生在行医的过程中应态度认真、一丝不苟。病家把身体和生命托付给医生,医生对此负有重大责任,怎么可以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呢?所以一个真正的“大医”,必须做到“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丝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从诊断治疗到处方开药,自始至终他都要做到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孙思邈最恨那些“庸医”,既不认真察看,又不仔细分析,没问几句就草率定论,胡乱开方,对病家毫不负责,还自以为诊治迅速,以此为荣。结果往往药不对症,反而加重了病家的病情,有的甚至断送了病家的性命。孙思邈痛斥道,这简直是草菅人命,庸医杀人!

其次,孙思邈认为,医生对于凡来求治的病家应该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病人无论是地位高的还是地位低的,是有钱的还是贫穷的,是年老的还是年幼的,是漂亮的还是难看的,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是朋友还是冤家,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医生都必须一视同仁,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家人一样。看到病家的痛苦,就好像是自己的痛苦,哪怕自己再劳累,再饥渴,也要赶紧救治,不得耽搁;也不能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孙思邈认为,像这样的医生才可以称为“苍生大医”,否则的话,就是“含灵巨贼”。

再次,孙思邈还认为,作为一个“大医”应该具备不避脏臭、不贪财物的品德。例如对一些患有疮痍、痢疾的病人,尽管其“臭秽不可瞻视”,但医生决不可存一点嫌弃之心,应该不避脏臭,照样认真诊治。如到富贵人家治病,则不能贪看人家的倚罗,贪吃人家的酒菜,贪拿人家的财物,因为这种贪财的行为,“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

除此之外,孙思邈在其著作中还要求医生谦虚谨慎、博览好学,不骄傲自满、沽名钓誉等等,全面论述了一个好医生所应有的道德品质。他自己也严格地按照这些要求去做,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例如,他对于那些“人所恶见”的麻风病人也不嫌弃,曾亲手治疗麻风病600多例,“莫不一一亲自抚养”,同病人相互配合,使一些麻风病患者恢复了健康。

总之,孙思邈的崇高医德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伟大典范。他的许多思想和精神直到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