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射击个人世界冠军由巫兰英夺得
1981年10月27日,第42届世界飞碟射击锦标赛在阿根廷图库曼举行,中国飞碟射击队历史上首次出战该赛事。比赛中,26岁的河南姑娘巫兰英大放异彩,先与队友冯梅梅、邵伟萍一起夺得团体冠军,之后又击败诸多世界强手问鼎个人冠军。这也是中国射击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
2012年12月,记者专访了巫兰英女士(原中国飞碟射击队运动员,现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
记者:出征1981年阿根廷世锦赛前,在女子飞碟项目上,你处于什么水平?
巫兰英:应该说还不错。1977年,我在全国比赛中打了一个第六名,转年又在西安的全国比赛中拿了冠军,但只能叫“男子冠军”,因为当时还没有单独设立女子项目,我是跟男运动员同场竞技,所以我那次夺冠也被外界称作是射击界的“西安事变”。1979年的四运会,我又以超过女子双向飞碟世界纪录的成绩获得金牌,在随后的两届亚洲飞碟射击锦标赛上,我也拿了冠军。
记者:看来当时全队以及领导对你夺冠的期望值应该很高。
巫兰英:出发前,一位领导曾对我说:“巫兰英,不拿冠军别结婚!”这句话虽然有点开玩笑的意思,但确实是领导对我的一种期许和鼓励。
记者:你自己对拿冠军有信心吗?
巫兰英:那种要冲击冠军的劲头是有的,可毕竟是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对于能否夺冠,心里没底。好在我们的压力不大,全队参赛的出发点也是为了锻炼,着眼于发挥自身水平。
记者:那次比赛前,你练习飞碟大概有8年。当初你是怎么走上飞碟射击这条路的?
巫兰英:1973年,全国恢复射击运动,河南射击队到我当时所在的郑州市铁路一中挑选三名队员,学校推荐了我。因为我那时是学校的民兵排长,练习过军用步枪,但大部分时间都是练习空枪,只进行过一次实弹射击,打了三发子弹,我的成绩还不错。再加上教练看我比较能吃苦,瞄准、射击等动作还算扎实,最后决定把我选进省队。
到省队前,我都不知道自己被选中以后要干什么,以为还是参加个民兵组织什么的,但到了训练场,一看人家靶位上铺的是帆布,而不是我们以前用的麦秸席子,队里还发了统一的服装,才知道射击原来还是一个体育项目,有专门的队伍。
记者:飞碟训练在室外,条件比较艰苦,为什么你进入省队后选择了飞碟组?
巫兰英:当时省队有手枪组、步枪组和飞碟组。起初我想学手枪,觉得那个特别神气。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考核,教练觉得我比较适合练飞碟。那时候,我不知道飞碟是什么,教练就告诉我打飞碟特别有意思,我就去了。后来在训练中渐渐喜欢上了这个项目,从此开始了我的飞碟射击生涯。初期,队里包括我在内,有三个女运动员和四个男运动员,后来两个女运动员都因为各自原因离队了,只剩下我一个女的,跟着男队员一起练。在省队练了大概5年,由于我在全国比赛中的成绩不错,于是被选进了国家集训队,开始代表中国队打国际比赛。
记者:训练的过程是不是很艰苦?
巫兰英:确实非常艰苦。那时候我们基本是一天三练白天练两次,晚上还要练一次,加起来大概有10个小时左右。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冬天相对来说是最艰苦的,我们经常在漫天大雪中训练,练习时手指要露出来,扣扳机的手指经常会冻得跟扳机粘到一起。
记者:训练这么艰苦,你打过退堂鼓吗?
巫兰英:没有。训练肯定会感觉累,但那时候我对飞碟已经非常着迷,就是喜欢练。另外,我自己心里是有梦想和目标支撑的,就是有一天要站到世界赛场上为国争光。
记者:带着为国争光的梦想踏上了世锦赛的赛场,当时你是什么感觉?
巫兰英:那是中国队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所以很多国外运动员都不认识我们,像美国、意大利、加拿大等飞碟强国的运动员对我们有种不屑一顾的表情。我们看当地的报纸,上面都是那些世界高手的照片,根本没人关注中国队。不过,越是这样,我心里越是不服气,心想,到了赛场上一定要打好,给那些外国人看看。
记者:夺得冠军的过程顺利吗?
巫兰英:当时世锦赛的赛制是200靶,要进行三天比赛。前两天过后,我和冯梅梅、邵伟萍的团体成绩已经遥遥领先,确定拿到了团体冠军。获得这个冠军后,一位美国教练员走到我们面前向我们表示祝贺,说恭喜我们拿到了一个冠军。虽然这是出于礼貌,但还是能听出来,对方认为我们能拿到团体冠军已经非常不错了,个人冠军一定会是他们的。
当时的个人赛打得比较胶着第一天过后,我同最大竞争对手美国名将希尔成绩相同;第二天依然不相上下;直到第三天最后一组之前还是平局。最后决战开始前,希尔走过来拍了拍我肩膀,我礼貌地以微笑回应。结果希尔在比赛中率先出现脱靶,我以领先一个靶的成绩艰难地拿到了个人冠军。
记者:现在还能回忆起夺冠的那一刻吗?
巫兰英:那时候,我听到观众席上都在喊“CHINA”,觉得特别兴奋,也特别自豪,因为为国争光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不过,还有一种感觉特别明显,就是不满足,因为那时候我对自己是高标准严要求,而夺冠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理想,没有发挥出最高水平。两年前在全国比赛中,我已经能打到194中超世界纪录的成绩,所以对于这个世界冠军,到现在仍觉得有些美中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