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首艘航母牺牲的首位烈士是科研人员罗阳
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就在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之后仅十几个小时,见证了中国航空实现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这一历史性时刻之后,身为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的罗阳终于累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他是在以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歼—15舰载机行政总指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玉海哽咽着说。
1951年6月29日,国营112厂在辽宁省沈阳市创建。这便是后来被称作“中国歼击机摇篮”的中航工业沈飞的前身。自此,新中国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航空篇章。
而十年后的同一天,在陕西省西安市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给孩子起名“罗阳”,“阳”,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这个与新中国航空第一大型企业同一个生日的男孩大学毕业后用整整30年的生命托举起中国航空事业的腾飞。
1982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罗阳被分配至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任设计员。此刻正处于中国航空工业的低潮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国家经济还比较困难,军费投入比较低、军品订货比较少,产业发展滞后。
然而,罗阳却一直坚守至今,终于迎来了歼-11、歼-15等飞机横空出世,见证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壮大,也为中国的航空事业贡献了毕生。
他去世前,时任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罗阳代表了中国航空工业中一大批在幕后默默无闻奉献了一生的人。但不幸的是,在最辉煌的时刻,他的生命完成了绽放。”对于罗阳的去世,有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舰载机每次起降撞击的是他的心脏”
11月25日14时,在分别了整整17天之后,王希利终于见到了丈夫。这段时间,她总想劝劝罗阳,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太累了。可是,他实在太忙了,她一直没有机会和他说这句话。
这一次,她终于有机会跟他说这句话了;这一次,丈夫也终于肯听她的话,好好休息了。当王希利走进医院抢救室的时候,罗阳安详地躺着,只是此时,他的心脏早已停止了跳动。
“你太累了,你睡吧。”握着丈夫的手,王希利泣不成声。
是的,罗阳太累了。11月17日22时,刚刚率队参加完珠海航展的他飞回沈阳,没顾得上回家,便连夜赶到大连。11月18日一大早,一架直升机降落在“辽宁号”航母上,从上面下来的是面带倦意的罗阳。把行李扔到030207号房间的床上,他连脸都没洗一把,一转身便上了塔台。
舰载机的每一次起降,罗阳的身影一定会出现在最近的地方;每次海试的间隔期间,他找设计人员、飞机测试人员了解飞机的状况;下午飞机返航后,他对舰上多个工位、对试验点进行全面监测。他还是舰载机机库的常客,详细研究歼-15舰载机正式服役航母后的维修、拖动等问题。航母上的勤务战士清楚地记得,整整7天,每个夜晚,罗阳房间里的灯几乎通宵亮着。罗阳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一组组数据和他通宵思考的结果。
航母上的舰载机降落时,属于硬着陆,坐在飞机里的人感觉就像撞墙。哪怕出现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可能撞损航母,造成巨大损失。身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责任和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舰载机的每次起降,撞击的是罗阳的心脏。”中航工业集团沈飞副总经理苗玉华说。
“他是在以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
曾与罗阳共事过的李玉海至今无法相信,当初那个大学里的排球主攻、400米冠军会这样猝然倒下。“只有一个歼-15累不坏罗阳,他是一直在以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
是的,罗阳实在是太累了。2012年10月31日,一个重点型号在沈飞首飞成功,为党的十八大献上了一份厚礼。11月3日,沈飞又一个重点型号成功首飞。不到4天的时间完成两个型号的飞机首飞,这创造了沈飞公司乃至中航工业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两个型号,罗阳都是研制现场总指挥,经历了与歼-15舰载机起降同样惊心动魄的紧张时刻。
奇迹的背后,是罗阳对自己生命的透支。过去整整两年时间里,他一直坚持在试验一线。“711”,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已经成了罗阳工作的常态。尤其是这一个月来,罗阳的疲劳强度达到了顶点,变成了“724”,即每天工作近24个小时。
航空工业有一个专业术语——累积损伤。再结实的飞机结构和材料,在接受重载荷后,反复受到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折断。72岁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原副所长施荣明说,罗阳在工作上一直就是这样拼命。“罗阳的去世,就是累积损伤的结果。”
“他看飞机的眼神像看自己的孩子”
罗阳的办公室陈设很简单,最抢眼的是各种型号的航模。在这些模型中,沈飞研制型号的航模,则是他最为珍爱的。
在“辽宁号”航母成功完成任务,快要驶抵大连港时,罗阳拉住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歼—15总设计师孙聪,两个人站在甲板上,共同探讨下一个型号的未来。这是孙聪与罗阳的最后一次交谈。
“我们不是在做事,我们是在从事一项事业。”罗阳曾经这样说,“航空报国是使命。”
也许是出身军人家庭的缘故,罗阳从小就对国防事业充满了向往。高考时,成绩优异的他没有报考清华、北大,而是选择了北京航空学院。
1982年8月,刚刚大学毕业的罗阳分配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回忆起那段岁月,他的大学同班同学,又曾同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的方玉峰说,正是老一代航空人对航空事业的默默奉献让他和罗阳这批人坚定了“航空报国”的信念。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离职下海成为风气,罗阳和他的同事们选择了坚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防实力依然有着很大的差距,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我们,缩短了这种距离。”方玉峰说。 “沈飞是新中国航空的长子,长子就需要做出长子的样来。”罗阳在沈飞的同事们依然清晰地记得罗阳说这番话时那凝重的表情。
在罗阳的领军下,沈飞人做到了。作为我国重要的歼击机制造基地之一,沈飞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歼-15飞机的成功研制,沈飞仅仅用了12个月,创造了世界航空史的新纪录。
航空部门副部门长王雪亮回忆,无论风多大,天气多冷,每次舰载机着舰后,罗阳都要亲自查看飞机状况。“他查看飞机的眼神,就像是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当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起降后,一向不轻易表达情感的罗阳忍不住热泪盈眶,与刚刚走下飞机的飞行员紧紧拥抱在一起。也许在那一刻,是罗阳最幸福的一瞬间。
11月29日上午10时,罗阳同志的追悼会在沈阳举行。在沈飞,1.5万名职工坚守在工作岗位,用这样的方式为他们的好领导、好兄弟、好战友送别。当天下午,中航工业在沈飞召开了重点型号动员会。
罗阳在生命最后一刻还牵挂着的中国航空的未来,将在这里延续。
当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追认罗阳同志为烈士。他应该是为中国首艘航母牺牲的首位烈士。
中国科协书记处研究决定:追授罗阳同志“模范科技工作者”称号,号召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向罗阳同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