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探索战争起因的兵书《吴起兵法》的作者是战国名将吴起
说起吴起,必须先说说战国初期的一位名声很大的政治家,他的名字叫李克,也有写成李悝(kui)的。他是战国初期魏国人,魏文侯时任相,很得文侯信任,主持了当时的变法改革。公元前406年,李克实施变法,在经济上统一分配农民耕地,平价收售粮食,发展个体小农经济——中国最早的个体经济体制的创始人,原来就是这个李克;在政治上采取“食有劳”、“禄有功”、“赏有贤”、“罚必当”等措施,废止世袭贵族特权;在军事上建立常备的“武卒”制度——这又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常备军。他还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六篇,第一次用成文形式将封建法权固定下来。文侯在李克的帮助下,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几乎在战国初期要称霸诸侯。
李克的改革就曾得到吴起的帮助。
吴起,本为卫国人,后在鲁国做官。这在战国时期很正常,一些著名的战国人物如卫国的商鞅就曾先后在魏国和秦国做官,在秦期间因为助秦孝公改革而被封在商地为君,原名公孙鞅,后到卫,改为卫鞅,到秦被封后,改为商鞅,成名于秦;张仪,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连横策略的创始人,助秦昭王对付诸侯,成就霸业;就是那位著名的赵国的廉颇将军,曾担任赵国的相国,被封信平君,晚年也曾投奔魏国,后又离魏适楚,终老于楚地寿春,即今安徽寿县。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正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现状的真实写照。可能是吴起在职期间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当齐国大军来犯的时候,鲁国竟无人能带兵御敌,鲁君于是想到了吴起。但吴起当时娶了一名齐女为妻,鲁国人对此有所疑虑。吴起为获鲁君信任,回家后果断杀掉自己的妻子,果然获得鲁君信任,被封为将。他也不负鲁君信任,率军大破齐师。
这下了不得,一个外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建立了大的功绩,而且是大的军事功绩,其地位可能一下子就超过了鲁国本国的很多其他人,许多人努力了很多年还得不到一点升迁,这个讨厌的卫国吴起竟然仅凭一次偶然的胜利就要超过自己,鲁国原来的一批人就联合起来到鲁侯面前说吴起的坏话了。
他们告诉鲁侯,这个吴起可不是什么好角色,第一,他当初曾追随过曾参——这个曾参又是一位名人啊,他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以孝行见称,《史记》说他“能通孝道”,“作《孝经》”。其间吴起之母去世,而吴起却不回家奔丧,曾参知道后就赶走了吴起。一个讲究孝的人怎么能容忍一个不顾母丧的人成为自己的学生呢,曾参的做法自然是可以理解的。第二,这个吴起为了能成为您的将军,竟然杀害自己的妻子,“起,残忍薄行之人也!”如此残忍而没有德行的人哪能信任呢?更严重的是第三点,他这次是取胜了,但鲁国的好日子也就没有了,因为,一个小小的鲁国,竟然能享受战胜国的名誉,那其他国家就会想法子来对付我们了。
吴起知道他在鲁国不会有安生之日了,听说魏文侯贤明,就果断地去投奔魏侯。这次投奔是有风险的,假如文侯也像鲁侯一样,对一个看上去品德不好的人也不加信任,他又该怎么办呢?文侯征求李克的意见。这时候李克的意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李克对文侯说:“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意思是说,吴起贪权而又好色,可是在用兵治军方面可是连春秋时期著名的司马穰苴也比不上的。司马穰苴,春秋时齐国人,本姓田,因曾官至大司马而得到现名。他受晏婴推荐而成为将军,在燕赵联军大兵压境的时候,受命于国家危难之时。行军前,他约会三军第二天午时集中,可齐贵族庄贾以大军监军的身份,却因亲朋送行喝酒来迟,依军令要斩首。可庄贾倚仗齐王的偏护——庄贾之妹是齐王之妃,而齐王也确实在庄贾被绑之后派使者前来特赦他,可大司马却在齐王使者到达之前就行刑,将这个骄横的庄贾处死,一下子震慑三军,大振军威,旗开得胜。司马穰苴也就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吴起贪权,从其杀妻取将这件事就可看出,至于他好色之事我就无从考证了,但因他有超人的军事才能,那就能用。于是,文侯以之为将。果然不错,吴起上任后率军击打强大的秦国,攻取秦国五座城池。“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资治通鉴》上的这段记录,真实地表现了一个与士卒同甘共苦的高级将军的形象。
吴起的军事才能和军事风格,从上文的介绍中已见分明,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政治见解。文侯死后,文侯之子太子击继位,是为魏武侯,有一次,武侯与吴起等人乘船沿西河顺流而下,在河中,当武侯看到眼前险峻的地形时,回头对吴起说:“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听后却不以为然,他说,国家的稳固“在德不在险”。意思是说,一国之宝在于国君的德行,而不在山河的险固。吴起借此机会劝说武侯要在魏国“施行仁政”,治国的根本在于国君的德行而不在山河的险固,强调国君国行德政。德政的内涵,就是要修明政治,以仁义治国。这样,全国上下精诚团结,众志成城,才是真正的江山稳固。
这就是吴起,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为了施展自己的才能,不断地选择自己的投靠对象,因谗言中伤,他离鲁到魏,后又出魏奔楚。每到一国,他都有自己的一番作为,干出了不凡的成绩。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择手段,这也为他后来在楚国的悲剧性下场做了注脚。他因坚持改革触犯了楚贵族的利益,被射刺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