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庞大的古代药学专著《本草纲目》由李时珍所写
中国最庞大的古代药学专著《本草纲目》由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写。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属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他从小就受到医药方面知识的熏陶。李时珍自幼多病,每次大病都经他父亲精心调治才能转危为安,因此他对病人的痛苦和医药的重要,有深刻的体会。李时珍14岁考取秀才后,三次参加乡试都未中举,于是决定放弃科举,专心研究医药学。
李时珍是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曾治愈过不少疑难杂症。他在诊断与用药方面常常有独到的见解与处方。为了治疗疾病,他不断地研究各种药物。
他在阅读《神农本草经》和基础上,仔细阅读了南朝齐梁时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衍义》等。
在医疗实践与药物研究中,他发现中国传统的药物学著作虽然内容广博、知识浩翰,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但古代的本草书都存在不少问题,在药物分类上是“草木不分,虫鱼互混”,在药物性能上也有不少错误,这些都是由于缺乏实地调查的结果。
一是药物的分类,基本沿用一两千年前的著作《神农本草经》的三品说,陶弘景以后虽然兼依药物的自然形态分类,但仍很粗疏,不能完整系统地概括众多药物的类属,科学性、系统性受到影响。
二是一些本草学的研究者对于药物的名称、种类、性质、功用等的描述,缺少亲身的经历与考察,往往是转述前人的著作,以讹传讹,造成许多混乱。例如硝是本草中常用到的药物之一,有硝石与朴硝两类。前者主要成分是硝酸钾,后者主要成分是硫酸钠。它们的提纯物,依各自纯度的不同,会有细芒状与长条结晶状的不同形态,因此分别有芒硝与马牙硝的名称。而硝石易燃,是火药的主要成分,因此又称火硝;朴硝易溶于水,又称水硝。然而在历代本草书中,有的只笼统地提硝石一名;有的则杂出硝石、朴硝、芒硝、马牙硝、水硝、火硝等名称。或者举而不全,或者异名重出,水火互注,混乱而矛盾,令读者莫衷一是。其他还有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后来在《进本草纲目疏》一书中所列举的一些例子等等。对于药物的记载、描述、认定存在种种错误,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药物的医疗效果与整个医疗水平的提高。
三是有关新药物或者药物新性状、功用的发现没有记载,如中医特效伤药三七是产于云南的一种药物,明代始在云贵及广西地方的军队中普遍使用,但历代本草书中都没有记载。
李时珍出身于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他知道做一个医生,不仅要懂医理,也要懂药理。如把药物的形态和性能搞错了,就会闹出人命来。医生不能凭借这样混乱的药物书籍来作处方。
作为一名药物学研究者,他感到有必要、有责任来纠正这些错误的记载。他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医生,做一个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本草学的研究者。于是,他开始了毕生的药物研究生涯。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开始着手编写《本草纲目》。
李时珍41岁时,朝廷下诏在全国选拔有经验的医生,填被太医院的缺额。经人推荐,李时珍进入北京太医院。这期间,他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阅读了大量医书,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
同时,他对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的贵重药材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一年多后,为了完成自己修改本草书的志愿,他借故辞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有作为的学者传统的做学问的方法。李时珍就是一个这样的实践者。
为了写好这部书,尽量减少错误,他特别注意深入实际考察,除走遍自己的家乡外,还到过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庐山、江苏的茅山、南京的牛首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采拾标本、收集单方,有时还进行类似药理学的试验。
中国传统的药物学称为本草学,本草的本义指植物。然而中医的药物除了植物以外,还包括动物以及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与无机物。因此,李时珍研究的对象存在于广阔的天地之间,这就需要极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李时珍在他的巨著《本草纲目》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正是一种追求真知、实事求是、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以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具体的研究方法是“通考r据”与“询野人”。
“通考据”,即认真研究、继承前人的著作与经验,详尽地占有文献资料,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考证,纠正旧说的错误,求得正确的认识。
“询野人”,即走出书斋,走出研究室,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实地实物的考察,进行社会调查和科学试验。
数十年间,李时珍研读了近千家的著作,“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采收”。这在《本草纲目》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每辨证一物一名,李时珍常常要引用三五种以至十多种文献,反复地进行校勘、考据、诠释、引证等,以作出确证。
李时珍的科学考察,从地域方面说,除了自己家乡外,足迹遍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广东和广西等省,还深入穷山僻壤,荒山野岭,到过许多少数民族地区。
在对药物进行考察和试验时,李时珍往往不顾个人的安危。曼陀罗花是一种有毒的植物,前人本草书上说,此花能麻醉人,使人发笑,华陀的麻沸散可能就是以此花籽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李时珍真的用曼陀罗花籽泡了酒,亲自喝下去,验证了这种说法。
为了考证一种被描绘得很神奇的仙果,李时珍多次专程爬上武当山,采集标本,亲自咀嚼品尝,最终确定这不过是普通梅子的一种。在山里,他还亲手解剖了一只穿山甲,从胃中翻出一升多蚂蚁,从而证明了穿山甲吞食蚂蚁的特性。
为了证实罗勒子能放入眼内,治疗眼翳,他就把罗勒子置水中观察,见它能胀大变软,才肯定了旧本草的见解;又对鲮鲤(即穿山甲,一种食蚁动物)进行解剖,证实其胃中确有“蚁升许”。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本草纲目》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
考察中,李时珍兴趣广泛。在西南地区,他见到一种少数民族使用的“不灰木”火把,经过仔细研究它的结构材料,发现它实际上是由草叶束成,中间夹裹松脂一类耐燃物,一夜只燃一二寸,十分耐用。
实地考察使李时珍获益匪浅:一是结识了许多为他提供实践知识的朋友,如樵夫、渔夫、猎人、士兵、医生等;二是实地辨识了药物,纠正了前人多年没有认识到的疑误;三是发现了一批新的药物,如三七等。这些考察研究为李时珍的科学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古时代,医术是巫术的附庸。后代医术逐渐独立,并且将巫术驱逐了出去,但巫术的幽灵与影响却始终缠夹在医术身上。著名的医学专家孙思邈本身就是道士,炼丹家葛洪也擅长医药。因此,历代本草著作中夹杂着很多的迷信谬说。明代的皇帝中相信方士的很多,大多沉浸在炼丹服药、求仙访道的妖妄气氛中,既伤身体,又误国事。作为一个实事求是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医学实践和科学著作中,与这些迷信谬说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有一种菌桂,是桂树的一种。其中生于岩石间的中岩桂,依花色的红白黄分别叫做丹桂、银桂、金桂,有的春季开花,有的四季开花。花可以泡茶、浸酒、盐渍食用。皮薄不能入药。李时珍经过认真仔细的考察研究,将各种桂树的外形、性状、习性都分析得清清楚楚。葛洪的《抱朴子》却说将菌桂与竹沥混合龟脑吞食,坚持7年,就能在水面上行走,长生不死;还煞有介事地说:“赵佗子服桂二十年,足下生毛,日行五百里。”这显然是信口乱说。唐慎微的《证类本草》竟一本正经地介绍了这种方士的胡言。
李时珍在科学地分析了菌桂的性状后,严厉地批驳了葛洪的谬说;对作为药物学家的唐慎微转述方士的迷信之说尤其愤怒。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方士谬说,类多如此,唐氏收入本草,恐误后人,故详记之。”又大声疾呼:“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铮铮之言,体现了李时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李时珍参阅了800多家书籍,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名山大川后,经过20多年的辛勤劳动和许多人的热情帮助,三次修改,《本草纲目》于万历六年(1578年)他61岁时全部脱稿。
李时珍晚年非常关心《本草纲目》的出版,但这部书于公元1596年在南京出版(金陵版)时,他已与世长辞了。
之后这部书被辗转翻刻过30多次,以清合肥张氏味古斋本最精。
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本草纲目》早在万历年间就已流传日本,并在日本翻刻过9次;
以后又传到朝鲜和越南;
17、18世纪传到欧洲,先后有德文、法文、英文、拉丁文、俄文的译本或节译本。